在国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背景下,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环保科技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智创”之路。这里不仅孕育出12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更以“尊重规律、包容失败”为核心理念,推动60余名博士扎根创业,成功孵化23家国家高新企业,32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片创新沃土正以“技术突破—企业成长—产业升级”的递进实践,书写着硬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集群、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区域范本。
风险共担,博士团队铸就“显示芯”传奇
“没有园区允许试错、静待突破的包容环境,我们不可能用四年时间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全球领跑的跨越。”盐城鸿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栋的感慨,道出了园区“容错托底”机制的核心价值。2020年,陶金博士团队作出关键抉择,从成熟的摄像头模组制造,转向技术壁垒极高的微显示芯片研发。彼时,团队面临的不仅是跨领域转型的挑战,更要承受累计超1.2亿元研发投入的压力。
盐城环保科技城没有因短期无产出而收紧支持,反而以“陪跑者”姿态全程护航,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注入19.79%持股的资本支持,化解企业资金困境,通过提供1.2万平方米专业化生产基地,为研发筑牢硬件基础。这份耐心最终换来了技术突破的“井喷”:2024年,团队实现单色微显示芯片量产,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2025年,全球首款200万尼特单片全彩芯片样片成功点亮,刷新世界纪录,一举奠定行业领先地位。其体积较行业主流产品缩小40%、功耗降低60%,迅速吸引国际头部品牌近亿元订单,构建起覆盖10个国家的商业化网络。2025年9月,鸿石智能跻身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为盐城填补高端显示芯片产业空白,更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我国显示产业自主可控添砖加瓦。
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的8年攻关,同样是园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在高端纳米磁粉研发中,“颗粒度波动”导致中试停滞,园区不仅未削减专项经费,反而追加购置超临界干燥设备。如今,该技术实现吨级稳定量产,向华为供应的磁粉使终端设备磁性能提升40%,彻底摆脱对进口磁粉的依赖,企业更斩获2025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大奖,成功晋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材料自主化提供关键支撑。
集群协同,构建创新网络破解“技术孤岛”
“过去引单个博士,容易陷入‘技术孤岛’,现在‘集群引才’让创新资源流动起来,形成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合力。”盐城环保科技城科技人才局副局长袁鹰的话,道出了园区战略转型的核心,以平台集聚资源,让博士团队从“单打独斗”变“协同攻坚”,攻克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难题。目前,园区已构建“塔尖(院士团队)—塔身(博士集群)—塔基(研发平台)”的金字塔创新体系,引进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6家高端研发机构(9家为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占盐城全市45%),汇聚21名院士、35名国家高端领军人才,形成覆盖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最强大脑”网络。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工程研究院的“集群效应”尤为显著,依托平台引进的60余名博士中,戴建军博士团队孵化的南大华兴环保,研发的微气泡高级催化氧化反应器VOCs去除率超98%,打破国外环保设备在工业废气治理领域的垄断,服务全国800余家企业。而一路之隔的中建材(江苏)环保研究院,则为其提供蜂窝陶瓷载体配套,形成“反应器研发—核心部件供应—终端应用”的内部协作链,两家企业年营收均突破2亿元,2025年南大华兴更入选江苏省瞪羚企业。这种“隔墙协作”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更降低了产业链整体成本,为产业自主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国际化协同则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全球智慧。2025年5月启动的绿色低碳海智科创中心,通过国际大赛筛选52个优质项目(85%核心团队为博士),6个国际领先项目落户。联合国环境署专家依托化学品与废物国际公约履约基地入驻,为博士团队提供全球环境治理技术对接渠道,目前已有3个博士项目获联合国绿色技术推广认证,在吸收全球先进技术的同时,推动我国低碳技术走向世界,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良性互动。
全链赋能,打通成长断点培育自立
“科研人创业,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把技术变成产品的‘桥梁’。园区的‘全周期服务’帮我们补上了短板,让技术真正成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生产力。”江苏中创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兵博士的切身感受,道出了盐城环保科技城针对博士创业痛点、构建全链赋能培育体系的核心价值。目前,该体系已推动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成长壮大—产业辐射”闭环,成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
在博士企业初创期,园区推出“免租+补贴+双导师”组合支持,并为每个团队配备“高校教授技术导师+园区干部政策专员”双护航。以中创清源为例,企业成立首年便通过政策专员对接,成功拿下盐城本地3个烟气治理项目,顺利完成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首步跨越”。
进入成长期,园区聚焦“人才+资金”双补给,一方面对接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绿色产业基金提供精准注资。2020年,中创清源研发团队从12人扩充至58人,成功攻克碳捕集溶剂损耗高的行业难题,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后续发展奠定核心竞争力。
针对成熟期企业,园区侧重“资质申报+产业链链接”,助力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省瞪羚企业等资质,同时搭建产业链合作平台。2023年,中创清源与河北建滔能源合作落地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项目,该项目年捕集二氧化碳20万吨、捕集率超90%,碳资源全部回用于醋酸生产,每年可为企业降本3000万元,先后入选2023年中国减污降碳典型案例、2024年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成为我国碳捕集领域自主技术标杆。如今,中创清源的“盐城技术”已辐射至全国多家企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8%,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自主碳捕集技术的应用范围。
这种全链赋能模式正在盐城环保科技城广泛复制:27万平方米中试场地已承接15项高校成果转化,16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出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园区瞪羚企业净增数、瞪羚率均位居苏北地区第一,形成“技术突破—企业成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科技自立自强培育了源源不断的市场主体。
场景升维,从技术输出到掌握标准话语权
“博士创业不能只做‘技术供应商’,更要做‘行业定义者’,用自主标准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园区决策团队的战略判断,推动博士企业实现“三级跳”: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再到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通过主动搭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园区让技术在实践中迭代,更帮助企业将自主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打破国外标准垄断。
低碳场景中,留法博士陈建军牵头的江苏省未来零碳负碳产业研究院,在盐城10家化工企业试点智能控碳系统,实时监测碳排放浓度并动态调节,实现日均固碳500吨,该技术被纳入《江苏省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成为我国工业园区碳管控的自主技术标杆;陈利芳博士的滩涂菌草技术,在盐城万亩滩涂种植菌草,既修复生态,又带动菌草加工企业年增收1200万元,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增收”闭环,为我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自主技术方案。
产业升级场景中,仇云杰博士团队的长虹智能装备,将汽车焊装生产线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1毫米,拓展至航空航天领域,服务中国商飞C919零部件生产,打破国外高端焊装设备垄断,目前占国内航空航天焊装设备15%市场份额,为我国大飞机产业自主化提供关键装备支撑。
标准制定领域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董庆银博士团队,编制《固废处理碳核算技术规范》《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技术要求》等三项国家标准,填补国内固废处理领域标准空白,结束了我国固废处理行业长期依赖国外标准的历史。依托这些自主标准,让园区环保企业实现了“技术出海”向“标准出海”的跨越,让我国环保技术标准在全球舞台拥有了“话语权”。
场景赋能推动园区产业格局实现质变:目前已形成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健康食品四大生态圈,2025年前9个月开票销售达333.5亿元,同比增长15%;烟气治理装备占全国20%市场份额,2025年获评全国首家烟气处理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成为支撑我国环保产业自立自强的重要基地。
三重逻辑,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从引才初期“不催产出”的“沉默期”,到60名博士孵化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爆发期”,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创新蜕变,正源于对科技自立自强规律的三重坚守,这样的创新思路,不仅让博士智慧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更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可复制的样本。
盐城环保科技城建成500套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入住”,开通博士子女入学、专属医疗服务等“绿色通道”,这种解后顾之忧的留才逻辑,为技术攻坚、企业孵化留住了“最强大脑”,筑牢自主创新的人才根基。
“不搞短期政绩,给技术突破留足时间”的育企逻辑,是园区的核心原则。从鸿石智能陶金博士团队打破国外垄断,到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研发的高端纳米磁粉,这些案例印证“慢培育”才能换来“快突破”,有效避免了“短视化”对自主创新根基的损害。
园区通过设立5亿元绿色产业基金精准注资成长型企业,搭建27万平方米中试场地、100余个应用场景承接技术落地的转化逻辑,有效破解“科研产业脱节”的难题。资料显示,园区23家高新企业平均技术转化率达8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真正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盐城环保科技城构建的“包容试错、协同高效、全链赋能”创新生态,正为更多的博士团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通讯员 袁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