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万亿门槛,江苏南通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来自哪里?
“双碳”背景下,继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如何破题?
再来一次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拿什么作为主引擎?
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给出的答案是: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突出创新驱动,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聚焦科技创新,以建设沿江科创带为统领,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为关键,以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支撑,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
“南通发展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阶段。”在11月8日举行的南通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话语坚定: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科技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现在的南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11月5日,在首次南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上,南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新明说,市政府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就是希望大家把工作的着力点、兴奋点进一步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把各项工作研究透、谋划好、抓到位,真正让创新这个“主引擎”释放更强动力。
创新飓风席卷江海大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已成为全市上下普遍共识。创新,正在为站上新赛道的南通,源源不断输送最强驱动力。
南通创新区 许丛军摄
突出沿江科创带统领 下好协同创新“一盘棋”
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已经全面起势!
10月28日,南通沿江科创带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暨现场推进会传出的信息令人振奋:创新驱动“排名”进位明显,创新策源“中枢”地位彰显,科创项目“主力”作用凸显,科创平台“支撑”作用增强,科技金融“赋能”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新招引落地的一批项目和载体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与之相佐证,6月底,江苏省科技厅通报了全省50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南通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部实现排名进位,平均进位6位,居全省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南通7家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均上升,7家园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今年4月,南通成立科创委,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更好统筹全市创新资源,着力下好区域协同创新“一盘棋”。作为市科创委成立后重点推进的第一个重大创新发展战略项目,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成为今后五年南通重点工作任务的“头版头条”。构建“一核、四区、多园”的创新发展格局,南通后万亿时代下好改革先手棋、激发创新动力源从此有了重要抓手。
南通创新区作为沿江科创带“创新之核”,不断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资源集散地。南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共建上海交大南通基地;借力北大长三角光电院举办亚洲光电子国际会议、长三角光电论坛,精准对接汇聚创新资源建起光电子学术圈;启动“核心”辐射功能,牵手如皋市政府签署沿江创新联动合作协议,科技创新“中枢”地位不断彰显。
四家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按照“六个一”的目标要求,即确定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套扶持政策、成立一支创投基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一支专业化招商和服务队伍、组织一次行业展会活动,项目化推进落实;各开发园区逐步明确定位,在协同中注重错位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色产业应税销售均超过10%。
散布在沿江科创带中的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平台,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也是集聚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的“聚宝盆”。南通着力提升科创载体平台支撑力,获批筹建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北大光电院入选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今年,南通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20家,总数列全省第三。南通市科技局局长赵玉峰介绍,沿江科创带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已通过领导小组审议,目前正研究进一步健全沿江科创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支持方案,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战略布局,积极打造沿江创新发展战略支点。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将创新链融入产业链
11月3日,北京传来喜讯,通富微电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总裁石磊作为主要完成人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家地方民营企业如何能荣获国家级科技大奖?石磊将其归功为“十年磨一剑”的技术创新。五年来,通富微电研发投入约35亿元,且呈每年递增态势。
通富微电
记者注意到,在近几年国家、省科技奖获奖名单中,南通企业身影频现:江苏劲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海新重工、海宏公司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进步奖特等奖;中远船务、龙源振华分别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大批技术密集、成长性强的高新企业,成为南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今年,南通推动科创型项目与重特大项目的招引培育齐头并进,既着力招引带动性强的航母级大项目,又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项目,今年已有7批次3191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去年的2倍;1790家企业申报高企,较去年增加160家;南通市科创办牵头首次开展科创项目考评工作,已认定科创项目111项。
优质科创型企业集聚效应立竿见影。今年前三季度,南通规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7.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产值同比增长53.9%,对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86.9%。围绕南通市党代会提出的“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600家”的目标,南通市科技局正在加快制订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350家。各板块也将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全成长周期的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海新重工全球最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新海旭”
支持科技创新,就要奔着产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需求,啃下最硬的骨头,突破“卡脖子”难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南通在江苏率先实施“揭榜挂帅”行动,“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首批公开发榜11个项目,涉及5G基站、管焊机器人、芯片制备等领域关键技术,悬赏总额5720万元,目前所有项目都已成功揭榜,首个联合发榜项目已于本月12日正式签约。一个月前,南通25家企业联合15家高校,聚焦半导体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全省成立了首家实体化运营的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通过抱团作战,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据悉,其他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圈 打造资源集聚强磁场
要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就要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南通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通籍英才雁归”等人才引进计划,全市新建博士后工作站单位39家,海外归国人才突破4000人,高层次人才达11.6万人,省“双创”人才引进数达到533人,人才发展的重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效喜人,构建了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并向从专科到博士的各层次毕业生发放综合补贴。去年末,南通常住人口历史性超过户籍人口,今年前10个月吸引3.8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南通创新区
“‘饱和性’支持创新,我们不遗余力。”南通市财政局副局长姚静介绍,2018年起,南通市财政局设立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码”扩大规模,今年预算达15亿元。从人才项目招引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到创新平台建设,南通捧出真金白银,满满诚意。今年上半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史上最超值创新大礼包“创新30条”,最近还在制定新版人才新政,将对原有科创人才政策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提档升级。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11月8日,南通科创投资集团成立,由南通市财政出资设立规模50亿元的南通创新发展基金,目标构建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高效赋能全市科创和产业发展。“我们将把创新发展基金打造成为优秀人才的吸金石、科创项目的助推器、新兴产业的涵养区、创新生态的催化剂。”集团董事长张剑桥表示,集团将锚定“全市科技创新主力军、全国创投机构争一流”的目标,为南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发挥重要作用。
营造最优创新环境,不是搞政策的层层加码,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服务”,形成最大“撬动力”。在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的同时,南通还将强化专业配套支撑,加快完善研发设计、技术交易、检验检测、创投孵化等服务功能,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为创新主体提供授权、确权和维权等全链条服务,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记者 黄凯 沈雪梅 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