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以国之名,悼死抚伤。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全城默哀一分钟。警报长鸣,国殇难忘,这一分钟,凝聚了无比深远的意义,应该成为每位国人心中的烙印。
这一分钟,是无数生命浓缩的时长。三十万无辜同胞,长达四十多天的黑暗时刻,无数中华儿女葬身南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着一排玻璃罐,里面容纳了屠杀地点的泥土,枯萎的植物盘根错节,记忆了过去的血泪悲剧,令人震撼。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更是缅怀那些曾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的中华儿女。
这一分钟,饱含着向世界昭告真相的坚持。张纯如书写数字背后“人”的历史,让西方世界认识真实的历史,让国际开始正视这一块包含血泪的“伤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的声声控诉,让历史的讲述不会停歇,让受欺压的历史不容亵渎、不容篡改;《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更是意味着这段南京人、中国人的悲痛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民族在交流发展,文明因交流而互鉴,人类对真相、对友爱的共同追求,是相通的、更是永恒的。
这一分钟,奏响的是呼唤和平的旋律。举行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不仅是沉痛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更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走好当下的路、照亮前行的方向。在世界变革不断纵深推进的当下,“战场”变了,“对手”变了,但勠力同心的民族血性没变,呼唤和平的坚定信念没变。“和平颂”音乐诗会、“和平许愿墙”签名……一句句祈愿和平的祝福,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也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历史之鲜活,在于被世人铭记;和平之回响,在于种下坚定的善意。12月13日,当防空警报声响彻金陵时,随之而来的那一分钟,不仅关乎南京,更关乎全体国人。我们需要这一分钟来告诉自己: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