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对李燕敏来说,就像制作一个“千层糕”:“从下向上铺设加热层、防潮隔汽层、保温层、隔离层、防水层、混凝土冰板层……整整9层,每个环节不容闪失。”她边说边比划,声音很温柔,就像在制冰时一样小心翼翼。
李燕敏来自北京城建亚泰集团,是国家速滑馆制冰专业的分包项目经理,负责国内首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冰场制冰工程的施工建设任务。从2019年底国家速滑馆实现封围封顶后,她就接过了接力棒,开始了制冰工程的施工。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多功能全冰面设计,12000平方米的冰面创下了亚洲之最。多功能全冰面设计,也意味着要对每一块冰面功能区实现单独控温,通过调节制冷机的供回水温度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
整个冰面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10个独立控制区域,10个区域可组合为四个单元,而冰面温差要求控制在0.5℃以内。“原来国内的冰上项目大多采用塑料管,很多材料和工艺都远远达不到冬奥会要求,同时国家速滑馆是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冰工艺。”李燕敏坦言,很多工作都是零起步。
挑战一个接一个,摆在了李燕敏和团队的面前。比如由点对点到点对面的机电设备安装,还有覆盖在整个冰板区域的制冰管道。李燕敏见招拆招,带领团队一个个做调查,仔细研究。她每天都在施工现场盯着,确保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管得面面俱到,考虑细致入微。
整个现场施工的工艺环节多到难以想象,且在国内并无先例。为了尽可能合理排布焊口位置,团队对冰板冷管排布做了周密的绘制,细到哪些部位用多长的管道,哪些部位的管件场内加工、哪些场外加工等,都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经过优化方案后,才将8000多道焊缝组成的盘管网络布置完成。为了确保每条焊缝的严丝合缝,所有制冷工艺管道焊缝均进行了无损检测。
冰层之下的结构冰板也是施工的重中之重。这层55厘米厚的混凝土共有9层构造,其中包含膜、防水、混凝土、钢筋、盘管等各种材料。为了使整个地面的平整度达到设计要求精度,李燕敏带领团队逐层精雕细刻,对支架、管道、钢筋的位置做到毫米级误差定位,最终实现了整个结构冰板面层误差控制在4毫米以内。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这样制冷相比较传统方式不仅效能提升20%以上,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都是关键性的因素。同时,国家速滑馆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冬奥会刊记者 潘之望 刘平 武亦彬 摄
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冬奥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