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火箭军某部满载年货的车队,在群山深处蜿蜒前行。
在此行目的地——某深山阵地,官兵正在准备信封和信纸。这里没有覆盖网络和手机信号,与外界沟通十分不便。逢年过节,官兵都会通过写家书向家人送祝福、报平安。这次,信件将通过送年货的战友带出山外邮寄。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些话官兵在电话里不好直接表达,写家书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全面、更细腻。”教导员汪寅雪告诉记者,很多官兵进入地下阵地后,渐渐养成了记日记、写书信的习惯,用这种方式记录军营生活感悟、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爸爸妈妈,班长说,我们的岗位是‘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开始我不太理解,现在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新兵焦勇勇缓缓落笔。
焦勇勇入伍前是个“军事发烧友”。来到大山深处,他感到枯燥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有些落差。指导员经常带他来该部史馆,回顾先辈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壮举。渐渐地,焦勇勇对立足岗位、干好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理解。
“做好个人防护,少串门,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我在部队磨砺成长,还学到了专业技术,每天都很充实”……大家各自写着心里话。
部分战士写完家书后,汪寅雪安排他们换下几名正在执勤的老兵,让他们也写家书报平安。
不知不觉,夜幕很快降临。官兵们将写好封装的信,认真打包后交到驾驶员商立昊手中。卸下年货的车队,捎上官兵刚刚写完的家书,载着官兵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准备返回。
车辆发动,官兵举起右手,向车队敬礼,商立昊鸣笛回礼。汽笛声声,在寂静的山谷中久久回荡……
幸福新家暖融融
■本报记者 赖文湧 特约通讯员 廖晓彬 石芝鹏
隆冬闽南,寒意阵阵。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第73集团军某旅,探访被官兵称为“暖心房”的新建公寓楼。
走进飞行员周宇的“新家”,顿觉暖风扑面,室内书柜、冰箱、厨具、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周宇的妻子刘苹欣喜地说:“拿到钥匙那一刻,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我们不仅住上了新的公寓房,部队还帮我解决了工作调动问题,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可谓双喜临门。”
刘苹是一名教师,与周宇结婚后,夫妻俩一直两地分居。随迁到爱人驻地,实现一家人团聚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该旅党委了解情况后,派出专人多次走访驻地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军地共同努力,刘苹办理随军手续并调到驻地一所小学工作。
官兵敬业奉献,党委倾心解难。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吴科儒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着力打造“幸福工程”,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启动公寓楼修建项目,为官兵及家属提供暖心的生活环境。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该旅大多数官兵仍将坚守战位,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为解决官兵家属临时来队住宿难题,该旅想了很多办法:在公寓楼尚未完工的某新建营区附近,协调地方妥善解决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难题;旅队招待所向来队家属开放……
楼外寒风阵阵,室内温暖如春。记者感慨,“暖心房”不仅是来队家属的温馨港湾,更是官兵奋战一线的“加油站”。
让官兵心无旁骛守战位
■陆栋钰
一封家书,寄托着官兵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一把钥匙,倾注着党委对基层官兵的真情关爱。新春佳节前夕,两则记者从基层一线采写的暖新闻,为寒冬里的军营增添几多温馨。基层官兵坚守战位、牺牲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党委机关倾心为兵服务的责任担当值得点赞。
头顶朗朗明月,守护壮丽山川,身后万家灯火,一家不圆换得万家团圆。农历春节,全军官兵将一如既往,在各自战位上默默坚守,忠诚履行使命。他们把火热青春奉献给绿色军营,用满腔赤诚守护着岁月静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官兵对亲人思念更加强烈的时候。各部队应结合自身实际,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进一步把为兵服务的小事做好、好事做细,把温暖送到官兵心坎上,让大家心无旁骛守战位、暖意融融过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