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潘晓慧就来到办公室,为即将带到北京的提案做最后的准备。
从2008年开始,潘晓慧已连续担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每年的提案几乎都与教育有关,今年也不例外。
“以往的资助主要靠学生自主申请,如果孩子们不主动将困难说出来,学校很难及时伸出援手。”从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多年,潘晓慧一直挂念着家庭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并积极为完善教育救助机制建言献策。
去年,潘晓慧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赶赴江苏,走访了救助管理站、社会儿童福利院和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单位。回到贵州后,她又前往当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研。
潘晓慧发现,不仅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需要资助,边缘户学生和问题学生也需要帮助,“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定困难,但在学业、心理等方面面临困难”。
“教育救助的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如果必须像其他社会救助项目一样公示、评议,可能会伤害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去年7月,在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时,潘晓慧就教育救助保障学生发展权作了发言,建议制定特殊的救助程序。
潘晓慧也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状况。通过调研,潘晓慧发现,有些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不少无关教学的任务。她了解到,许多工作其实是在重复开展,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或网格员手中就有现成的信息,只要打通共享渠道就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根据收集的材料,潘晓慧提出,让中小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减轻教师负担,并准备将其写成提案。
截至目前,潘晓慧带到全国两会上的立案提案已达50余个。去年,她呼吁缩小中西部教育差距,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应。“落后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潘晓慧说,“希望在自己履职的过程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