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3月13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8金20银23铜,总计61枚奖牌的优异成绩,首次位居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北京冬残奥会传递出的“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精神,也必将激励江苏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运动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更好融入社会。
体育成就出彩人生
闭幕前夕,中国残联理事、体育部主任、代表团秘书长赵素京对代表团在此次冬残奥会上的表现进行了总结。
赵素京表示,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践行了“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的誓言,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书写了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的新篇章,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中国残疾人体育所展现的精神与实力,彰显了中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度优势,折射出中国式的人权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成绩,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迈进的又一重要标志。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中国冬残奥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着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为国争光,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阐释着“勇气、毅力、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运动员们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每一个精彩时刻,都值得所有人为他们鼓掌。失去右腿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刘思彤说:“每次进入出发台,我都是带着梦想滑下来的!”当两臂空荡的孙鸿胜冲下高山,他用22年与命运的顽强抗争证明:你行,我也行!残奥冰球决赛资格赛,中国队战胜捷克队,队长崔玉涛主动上前安慰对手、拥抱对手,这一暖心举动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
网络上、电视机前,人们热情点赞,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来自心灵深处的触动。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每一块奖牌都凝结着党和国家对残疾人权益的格外重视和保障。正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残疾人民生的改善,才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条件参加冰雪运动,才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有机会、有底气在冬残奥会上实现梦想。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本届冬残奥会上,无数运动员展现了人生的昂扬与顽强,展现出体育的精神与魅力。这份荣誉和精神,也将激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运动场,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更好融入社会,成就出彩人生。
打造“大健康、群众性”体育品牌项目
在追求梦想的人生竞技场上,那些百折不挠的自强故事、奋勇拼搏的顽强身影、锲而不舍的艰难突破,无不诠释着残疾人不屈的品格、奋斗的意义,他们奏响了一曲曲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两个残奥,同样精彩。还记得去年的东京残奥会上,江苏籍残疾人运动员不畏强手,敢打敢拼,勇夺21枚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两人打破两项世界纪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家乡增添了光彩。这是江苏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上连续五届金牌数名列全国第一,累计产生42名残奥冠军。
记者从江苏省残联获悉,未来一段时期,江苏将着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加大服务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其中,体育促进融合就是重要一环。《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群众性文化体育服务品牌,特别要突出“大健康、群众性”导向,深度融入公共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挖掘培育残疾人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残疾人群众性文体服务项目和文化创意创新产品,实现残疾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品质化、精准化供给。
据悉,今后江苏县级以上政府每年都将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不少于5项次,举办单项残疾人体育比赛不少于1次。
2022年,江苏还将高标准举办全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深入挖掘广大残疾人特殊潜能、培养储备一批体育人才,向全社会生动展示新时代残疾人顽强拼搏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助残氛围。
提供更规范更多元的支持体系
北京冬残奥会传递出的巨大能量,向世界展示了竞技之美和生命之美。残疾人体育精神告诉我们,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而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江苏省残联理事长万力介绍,“十四五”期间,江苏将以残疾人需求和精准服务为导向,以残疾儿童康复为重点,建立康复与预防相联动、康复与医疗相结合的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体系,让更多残疾人在高水平康复中融入社会。在提供广受益多元化的托养服务中,各地还将补齐补强“托养照护”短板,分层分类做好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探索形成社会化托养服务路子,力争到“十四五”末,托养服务供给能力基本满足残疾人托养需求。
为给残疾人发展提供更规范更多元的支持体系,未来五年,全省残联系统将增强组织力、引领力和战斗力,深化助残服务“放管服改革”,建好“智慧残联”网络平台,全面推进残疾人证、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等“跨省通办”,让残疾人更加便捷享受改革红利。
2022年底前,全省要实现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全覆盖。全省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有1个助残社会组织和1支助残志愿者队伍。每个设区市每年培育示范性助残社会组织3个以上,县(市、区)培育2个以上。各设区市每年将争创2项以上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残疾人事业创新创优项目。县(市、区)残联全面开展残疾人需求评估,推进“残疾人之家”由乡镇(街道)全覆盖向有需求的村(社区)延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