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汉江源头活水来


    新华社西安4月12日电 题:汉江源头活水来

  新华社记者郑昕

  从秦巴山区汩汩渗出的涓滴汇流成溪,顺山势倾泻而下,玉带般串起两岸茶田果园、油菜花海、烟火民居,至陕西省宁强县汉水源村,千里汉江流过浩荡历程的第一个10公里。

  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在丹江口水库将部分水源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输往京津等地。宁强乃至整个陕南地区,都是工程的起始端与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汉水源头第一村”的汉水源村,扛起了守护一江清水的责任。

  退耕还林:让“浑汤水”清澈

  清明刚过,在汉水源村“汉水源头”民宿,主人张继荣拎起烧得吱吱响的水壶,沏出一杯汤色清亮的绿茶。“这是明前采来的新茶,配上咱源头的水冲泡,最好。”张继荣笑呵呵地说。

  “以前一遇到下雨,山上泥石流严重,河水就成了‘浑汤’。村里人当时都是从河里取水,存到缸里好长时间才能沉淀下来。”张继荣回忆过去的情景。



  一名游人坐在汉水源村村口的瀑布旁观景。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汉水源村从2009年到2015年退耕还林1809亩。成效显见,这些年,下雨时河道里没了“泥糊糊”,即便下过暴雨,河水很快变得清澈。

  “如今,家家都喝上了自来水,大水缸早都成稀罕货咧,留着也成了个摆设。”张继荣说。

  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王光俊介绍,村里在山上设置了6个供水点,把经过过滤与沉淀后的河水送入百姓家中。到2018年,全村人一年四季都能喝上“清汤水”了。

  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改造饮水设施、农村厕所、禁止污水直排……一系列举措下,汉水源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生财”:让“养生菌”富民

  “广东的客商把订单签好了,货车在村口等着,现在问题是产量赶不上需求。”张分队一边说着,一边割下一朵粗壮的羊肚菌。他是宁强县万信食用菌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

  看中这里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于菌类生长的砂质土壤,1999年,张分队从河南来到汉水源村搞起了食用菌种植。由于要用木屑做菌棒,山上大量的原生木材被耗费。细算“生态账”和“经济账”后,近一两年,张分队和村干部们决心改种市场前景更好且对环境损伤较小的羊肚菌,目前已经在汉水源村种了60多亩,成为富民新产业。

  记者了解,这些年,汉水源村把河道两岸千余亩可耕地进行了流转,改种茶树、果树等,打造出一条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观景长廊,既维持住了汉江源头的水土资源,又促进了当地百姓增收。



  张分队正在检查今年在村上喜获丰收的羊肚菌。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以前种食用菌,‘食用’了山里不少木材;现在种养生菌,养好了生态也富裕了村民。”自称“土专家”的张分队说,羊肚菌的生长期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正好不占用农民种粮的时间,农民每年光是参与种羊肚菌的人均收入就有3000元。

  大家守护:让“源头水”长流

  清晨,伴着清亮动听的溪流声,汉水源村护林员张仕明手拿扫帚,把石板步道上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

  这些年,村里试点垃圾分类回收,野外大片生活垃圾消失,村民逐渐改掉了乱丢垃圾的习惯,村里护林员、巡河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说起这事儿,还是张邦贵给大家带了个好头。”村民说。十几年前,同村的张邦贵每天拿着火钳和垃圾袋,在河道旁、山路上往返数公里捡拾垃圾。当时有人对他说“汉江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张邦贵回答“这条河是咱大家的”。

  在张邦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扫帚义务清扫垃圾,维护河道清洁,从一个人干变成了大家一起干。



  汉水源村村民聂友松正在河道上捡拾垃圾。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记者了解,现在村民保护汉江的意识大大提高,自觉做到不在河道里洗衣服、丢垃圾,看到有游客随地乱扔垃圾时都会善意提醒、劝阻。汉源街道办和宁强县相关部门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进山捡拾垃圾。

  “我们住在汉江源头,会永远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王光俊说。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