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虽然“地方版”“行业版”纾困助企政策密集发布,但面临原材料涨价、需求骤降、融资跟不上等难题,企业经营仍然困难。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等几次重要会议,均释放出“宏观政策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的明确信号。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政策储备得足一些,尽最大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一方面要确保已经出台的政策直达企业、尽早尽快落地见效,让文件的“白纸黑字”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真金白银”。另一方面,要摸清底数、掌握需求,把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主动变成政策议程。政策体系是“1+N”的配套组合,后续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都应及时纳入“N”的政策考量范围,还要把握好“时间窗口”,拟推出的政策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
从省级层面的“苏政40条”到各设区市惠企政策,从援企稳岗、减租免租到降费减税、金融支持,江苏方方面面的政策出台了不少,在政策落实上仍需“加力”。速度要快,远水解不了近渴,“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加迫切。力度要大,“风吹了无痕”“雨过地皮湿”不行,帮扶企业要真解渴、解真渴。精度要准,不同企业的难处可能不一样,不同时段的难处可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微企业来说,“生存”的需求压倒一切,更适配短期内能够解决固定成本开支的政策;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则要更多考虑促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问题。政策管不管用,企业说了才算。帮到关键处、帮在紧要时,帮出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获得感”,才能坚定广大市场主体攻坚克难的信心。
留住青山才能青山常绿,放水养鱼才能鱼多水多,最困难的时期,也是“留住青山”和“放水养鱼”的最关键时期。非常时期须有非常举措,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对冲疫情影响,才能稳稳托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稳稳托起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疫情的发展是动态的,疫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动态的。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点、时间考虑得更长远一点,相应政策留出“冗余度”,打好“提前量”。此外,“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借着惠企政策的“东风”,啃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蹚出一些发展的新思路,降低制度性成本、激发深层次活力,使企业在疫情过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高的发展起点。
江苏是经济大省,中小企业多、民营企业多、外贸企业多,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发展、保未来。纾困助企“组合拳”之外,江苏新近出台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政策,都是赋能发展、提振信心的重磅利好。在多方政策支持与托举下,多项重大产业项目开启“春忙模式”:春耕春种不误农时,畅通“动脉”全力保运保供保链,在建重大交通工程施工快马加鞭……复苏回暖态势明显,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仍然可期。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面对疫情反复等不确定性的冲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江苏实体经济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就是我们最大的确定性。保持耐心和定力,把信心转化为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的动力,春暖花开的那天一定不远。(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