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精神 特殊担当”——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六十】
“上海疫情大考,90后、00后已成抗疫主力军。疾风知劲草,你们每个人都应肩负起青春责任,用‘坚持、坚守、坚定’的青春信念守护人民健康。”
五四前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寝室楼临时党总支举行了一堂线上特殊党课,带队连建多座方舱医院的交医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言之谆谆。
“同学们要在疫情中不断思考、成长,提高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与国家、学校同频共振,共克时艰,学生党员更要勇于站在疫情前线,彰显先锋本色!”2020年逆行武汉、如今驻扎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毕宇芳医生则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做好科学防疫,同时调整心态调整,并殷殷寄语。
疫情大考,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生挺身而出,化身“党员红”“天使白”“守护蓝”,用知识与智慧同病毒做斗争,将汗水挥洒在抗疫第一线,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
变身流调“侦察兵”,宿舍就是“战场”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一张纸,宿舍成为“临时流调办公室”,也成了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闫雨蒙的“战场”。三月以来她一直很忙。
宿舍不宽敞,闫雨蒙和室友都是流调志愿者,因为负责的案例不同,为了互不打扰,两位姑娘一个在桌前,一个在床尾拨打电话。每位流调对象行程轨迹、生活习惯不同,涉及密接有多有少,遇到年龄大的老人耐心倾听、及时安抚,遇到不配合流调的对象,则尽最大努力取得信任……最复杂的案例,一个团队甚至要花上10小时,才能完成全部流调流程。
近一个月的流调志愿工作,闫雨蒙真切感受到,疫情防控在推进,流调任务特别是在轨迹、疫苗接种、防护措施询问方面轻松了不少,但丝毫不能松懈。这份防疫“侦察兵”的工作越是早、快、准,就越能够尽找到传染源,找出密接和次密接人群,便于后续工作开展,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校园里,这样的“临时流调办公室”很多。89名学生主动请战,参与上海多区流调,以专业知识、多语种语言优势助力抗疫。志愿者黄玥完成了十余例外国人的英文流调,参与起草和完善了针对外国人流调工作手册和流调信息采集表。史书晓撰写了流调故事《星辰》,以平实的语言讴歌人间真诚。
这群未来服务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发展的主力军,如今亲身参与一线流调实践,在特殊时期彰显了新时代医学生的使命。
我行,我可以!我是“大白”战士
从校园到社区,更多交医学子穿上大白做起志愿者,开启一堂独一无二的实践课,让学医的价值得到最好体现。
21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徐扬是上海人,从4月24日开始为虹口社区居民核酸采样,她的团队已完成16万余次的采样量。“2020年我有幸在瑞金医院欢迎援鄂英雄回家,‘不是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深深打动了我。接力棒传来,我们有责任挑起大梁。为家乡做贡献,值得骄傲一辈子!”她说。
3月9日到4月30日,95后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潘文锋参与志愿服务已52天、将近500小时,经历了多条服务战线。
担任社区守护员,从搬运防疫物资、发放餐食,到维持核酸检测秩序、扫码登记,再到走访楼栋发放抗原自测盒;作为社区宣传员,参与社区志愿者管理、制作每日抗疫小报和宣传小视频,至今已发布十五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制作《抗疫指南合集》;参与“云帮扶授课”“爱心云托班”等线上陪伴服务,为居家或隔离的抗疫一线人员子女提供“一对一”辅导……
“这孩子真年轻,也来帮忙呀!”听到夸赞,潘文锋很自豪,“需要青年人出列,就应该站出来,服务人民,共克时艰。”
硕士研究生朱涵菁家在闵行区一个封控小区。3月18日晚,她第一次参加核酸筛查,主动亮身份向采样医生请缨:“我会核酸采样,可以立马换好衣服去上岗。”这位热心的医学生志愿者很受欢迎,渐渐成了整个小区的“家庭医生”:小朋友伤口愈合需要拆线,她上门帮助并给出专业建议;老人脚踩玻璃划伤脚,她上门包扎,提醒老人的后鞋底也要消毒;小朋友鱼骨卡了喉咙,她上门帮忙取出;长期卧床老人和不会使用抗原的居民,则上门协助完成检测……
“多幸运,我们有个朱医生”,居民们的点赞,让她倍感光荣。
我是楼层长,有困难请找我
校园最近“楼层长”多起来——他们是封控宿舍楼的“大白”志愿者,每层楼一位。
博士生刘彦君是交医东7楼15层的楼层长,一日三餐,同楼层18间寝室、45位同学的每一份饮食,上千份新鲜蔬果、百余瓶洗手消毒凝露和配套卫生湿巾等防疫用品,都有她分发、传递的身影。每日精准统计、上报抗原检测结果,工作繁琐,但她没出过任何纰漏。
有位同学因封控时间长,心理波动较大,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引发过敏反应。她积极向驻楼老师反馈,联系所需药品,时常与之交流,帮助同学调适身心健康。“作为党员,应该肩负自己那份责任!”刘彦君坚定地说。
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罗海江,是中山南一路学生公寓中1层层长。他大二入伍,在驻港部队服役2年,体能训练、军姿站岗、擒敌拳操、个人搏斗样样精通,还学会了理发。他每天在楼层间奔波,送饭送菜送水果送物资,敲响一间间宿舍门,还化身“TONY哥”,第一个晚上就服务了5位老师和同学。
常忙到汗湿衣裤,但笑容始终阳光,“看到我微扬下颌,不要惊讶,因为我正看向远方!”他很幽默。
“经历特殊时期,我们都会成长,也更懂珍惜;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众志成城,共度时艰!” 19级硕士研究生杨于权道出青年志愿者心声。
飘扬的团旗下,他们勇于担当
冲锋在抗疫一线的,还有很多年轻医生、优秀共青团员——
交医附属瑞金医院团委书记、心脏外科主治医师杨溢,闻令而动,驰援一线,担任嘉荷新苑临时隔离治疗点医疗组副组长、临时团支部书记。他说:“责任与奉献就是交医青年的品质。” 交医附属仁济医院团委书记、妇产科主治医师庄旭,家有幼儿,却毫不迟疑迎“疫”而上,带领一群团员青年,火速驰援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
交医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团委书记、小儿心胸外科主治医师胡仁杰,带领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用爱温暖着每一位患儿。他就是
交医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团委书记、骨科主治医师郁诗阳,组建六院青年战疫突击队,投身各个抗疫战场:“转战到哪里,团组织在哪里,青年突击队也就在哪里!”
经此一“疫”,对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年轻人来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不再是一句轻飘的口号,而是一曲用勇敢与汗水谱写的青春之歌。
(本文图片及视频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