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抗疫!我们万众一心

李小雨在整理准备送出的快递物品。


 黄振豪(右二)在流调中。


 朱平兰


宋帅在方舱医院建设现场验收进场物资。


樊世贞在工作中。


方明和妻子张明明 王 楠摄


  “送大米的小姑娘”

  ■ 李小雨  上海 菜鸟物流配送站快递员

  我在站点“安家”已经一个多月了,期间为周边社区送去了几千斤大米以及数不清的“柴米油盐”。不少人喊不出我的名字,但都知道有一个“送大米的小姑娘”在附近日夜奔波。

  在上海,我负责天猫超市的包裹配送。抗击疫情开始后,由于自家小区封控,我就把“家”安在了浦东新区高科西路1841号菜鸟旗下的丹鸟物流花木配送站。这里原有14名配送员,主要负责配送花木街道、塘桥街道和北蔡镇3个区域,按照疫情管控的要求,加上我只有6个人,相当于6个人要干14个人的活。

  因为疫情导致库存积压了大量订单,我每天至少要送200件包裹,一次200斤至300斤打底,工作量比平时翻了一倍。

  每次送货前,我总要尽可能往车上塞包裹,连车把上都挂满了袋子。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多送一件是一件。

  花木站就我一个女配送员。在同事眼里,我是一个女汉子,因为每天要扛几百斤的大米。前两天有客户给我们领导打电话,主动问到我。对方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就说那个送大米的小姑娘太辛苦了。然后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附近一些社区的人都管我叫“送大米的小姑娘”了,很亲切。

  其实我已经不是“小姑娘”了,我有两个孩子,都在河南老家,由老人照顾。3年前,我跟着丈夫来上海打工,加入菜鸟。这些年,我渐渐把上海当成了第二故乡,希望在这里扎下根来。我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特别融洽,大家都互相鼓励,比谁送得多,没觉得日子苦,反而特别有劲!

  所以当上海发生疫情后,我选择了留守。父母不断打电话催我离开。父亲跟我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没有我。

  我跟他们解释,既然我人在上海,又从事快递这一行,就想出一点力。现在,每天晚上我会和父母、孩子通电话报个平安,这也是我每天最期待的事。

  晚上,我睡在车里。虽然个子不高,但在车内也感到空间狭小,经常睡到半夜发现腿麻了,就出去转一圈,回来继续睡。

  现在客户一接到我们的送货电话,可激动了。他们没想到我们还能送货,都忙着说谢谢。很多人还会嘱咐我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

  来上海3年,我第一次看见这么静谧的上海。以前车来车往的,现在路上很安静。希望疫情早点儿结束,上海能恢复到以前熟悉的样子,那才是我喜欢的上海。

  本报记者  熊  建采访整理

  我就是一块砖 哪需要往哪搬

  ■ 方  明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

  随着甘家口街道部分区域实行临时管控,我第一时间支援到核酸检测工作中。每天的点位都不一样,有时候还会入户进行核酸采样,有需要转运患者时我也会去。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核酸采样工作考验着每一名医务人员的身心,对我来说,最“犯怵”的就是进老小区上门做入户核酸检测,不是怕有风险,也不是怕来回路程远,而是要爬楼梯。有一次,我去给一位老人做上门核酸检测,他家住6层,是那种没电梯的老楼,穿着隔离防护服,这腿本来就不好抬,还要上顶层,一身汗不说,实在是喘不上气。

  目前正处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每个社区的人手都很紧张。我妻子张明明是合建楼社区医疗站站长,同为医护工作者,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她也不得不放下家中两个孩子,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本轮区域核酸筛查,妻子被安排在紫竹院南路23号院内的核酸检测点位。为了与居民在检测高度上保持一致,她坚持站着为大家进行核酸采样,因为大家站着进行得比较快,每个人少一个动作,就能节省几秒,后面的进度就能大大提升。方便了大家,却苦了自己,赶上核酸检测“早高峰”时段,她要连续站上两三个小时。

  5月4日这天,没想到我和妻子被分到同一个核酸检测点位。这是这么多天以来我们两人第一次并肩作战,一个站在遮阳伞内,一个站在烈日之下;一个负责核酸采样,一个解答居民关于防疫方面的相关问题,各自忙碌着……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完成后,我们脱下已经湿漉漉的隔离防护服,才有机会相互说上几句话,被口罩勒红的脸颊是我们共同努力的见证。“今天终于能一起吃个饭了,挺好。”妻子笑着对我说。

  本报记者  贺  勇采访整理

  方舱交付那天是我们的婚礼日

  ■ 宋  帅  中建八局二公司援建济南市天桥区方舱医院项目材料主管

  4月10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我来说,既重要又特别。这一天,我参与援建的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方舱医院项目交付了。也在这一天,我和爱人举办了婚礼。

  我叫宋帅,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担任中建八局二公司项目材料主管已有6年,对济南有着浓浓情谊。3月18日,我所在的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抽调援建方舱医院。此次援建任务艰巨,需要在20天时间,完成1054间隔离病房建设任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当时心里打怵,4月10日是我们两家很早就定下举办婚礼的日子,这会儿家里也需要我。“任务紧急,你去就行,家里这边有我呢。”未婚妻的理解,给我了莫大的鼓励。

  项目上所有的物资运输、进场,都由我沟通协调。我得尽最大可能快速、有序统筹调集建设物资,才能为后续建设团队争取出更多时间。每天超过350套箱房进场,40多台机械运转,其他建设物资调拨,更是远超平时的工作量。项目结束后,我看了下手机,每天得接打400多个电话。每隔几天我就换一次手机铃声,因为每天这么多通电话使我产生了幻听,总觉得手机在响。

  隔离点建设地远路偏,在现场进行箱房拼装,场地受限。通过协调,我们争取到附近一处空闲场地,白天将箱房在此拼装好,晚上再调度20余辆随车吊,将成型箱房吊装进场。受疫情影响,零星材料进场困难且容易丢失,我就干脆把办公室当作物资仓库,变成兼职仓管员。在一堆堆材料上吃饭办公也挺有意思,虽然工作环境差点乱点,但如果丢了材料、耽误了工期可就麻烦了。

  这些天,可以说是白天夜里连轴转,超负荷运行。身体的劳累和精神的紧绷,只要一看到爱人发来的信息就都烟消云散。“你戴好口罩哈,今天风巨大。”“我在筹备婚礼物资,算不算在当咱俩婚礼的材料主管?你忙你的,不用回复。”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按期推进。4月6日,20天的援建任务圆满完成;4月10日,方舱医院正式交付。好久没在家里露面,岳父母看到我的时候,说我黑了瘦了。我问妻生不生我气,她说:“疫情面前,我都懂。”

  本报记者  石  畅采访整理

  一句“辛苦了”让我和同事感动半天

  ■ 黄振豪  广东深圳 龙岗区疫情流调前线指挥部流调员

  我是龙岗区平湖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平时的本职工作是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今年深圳“0107”疫情发生后,我被抽调至疫情流调专班,成为全区十几支流调队伍中的一员。

  流调员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开展电话流调、协调社区、现场调查处置,对阳性病例可能造成的传播风险进行甄别等,具体来说,就是后台也要干,一线也要去。

  当时深圳大规模核酸采样是采取“10混1”混检,一旦出现阳性,我们首先要对10名涉阳人员进行基本的电话流调,比如有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近日核酸检测情况、是否出现新冠“十大症状”等,同时通知社区开展管控、应急采样队上门采样。

  锁定阳性人员之后,流调员要迅速通过电话确认人员近期的行动轨迹,对其有可能造成传播的风险、相关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进行逐一甄别,并开展风险评估,对可能的感染来源进行筛查等。

  今年1月,龙岗区多个确诊病例与一家大型商场产生关联。在人员复杂、场所密集的商场开展流调,我也是头一回。那几天里,我们的工作就是对着几十个监控探头的视频不断进行回溯、比对。当传播链搭建完毕时,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破案了!”的感觉。

  流调工作看似简单,实际要求非常细致,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绝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经过几个月不断的磨合,我对业务日益熟练,与团队成员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最重要的是,应急响应机制也变得更成熟,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疫情期间,流调专班的主班人员都是24小时待命。从1月开始,我就长期驻扎在流调专班驻地,忙的时候一天要打出60多个电话,好几次都在凌晨两三点钟接到任务,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尽管几个月都没能回几次家,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没了后顾之忧。在工作中,大多数市民也都会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有时候电话里的一句“辛苦了”,也会让我和同事们感动半天。真心希望深圳疫情防控形势能更加稳定、向好,这也是我们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和市民共同的期盼。

  本报记者  吕绍刚采访整理

  打虎亲兄弟 上阵“夫妻档”

  ■ 朱平兰  甘肃漳县 三岔镇中心卫生院全科医生

  不久前,新一轮疫情突袭兰州。接到支援省城核酸检测指令后,我主动报名并迅速前往兰州。

  到达后,我们来不及休整,便“全副武装”投入到大规模核酸采样和扫码工作中。防护服穿脱一次非常繁琐,为了方便工作,我们常常连续五六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吃饭,甚至厕所也不能上。一次采集任务下来,口干舌燥、嗓子冒火,但头发和衣服却常常湿透,像是刚洗完澡。

  在长达33天的工作中,“白+黑”是常态,回到住处时已是深夜。我们每天要采集八九百人次核酸,最多的时候达1000多人。这次任务中,由我个人采集的核酸样本就达1.5万多人次、扫码5000多人次。

  打虎亲兄弟,上阵“夫妻档”。我丈夫是漳县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疫情期间每天都要做实验、汇总数据,下班也很晚。面对疫情,我们两人都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两个孩子交给婆婆照顾,但她身体也不好。由于工作繁忙,我常常来不及接听、回复家人的电话和微信,有时候看到女儿发来的语音留言,不禁潸然泪下。

  舍小家,为大家。难过归难过,第二天一早,我还是穿起防护服、腰间别上垃圾袋、绑上手消拿起试管,走街串巷、爬楼入户,为密接、次密接封控人员进行核酸采样。为确保采样标本合格,就要下手稳、准、狠,虽然也有极少数群众不理解,但我们都是耐心解释、毫无怨言。

  我从小就有一个从医梦。1999年,我考入平凉医专学习妇幼卫生知识,毕业后如愿成为三岔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医师;2009年,我又考入兰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临床医学系学习3年,现已成为医院全科主治医师、妇产科主治医师。选择了当医生,就是选择了悬壶济世、救济苍生。疫情袭来时,就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刻,我们必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这是我们的使命!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

  现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支援任务已经结束,期间我流过汗水,也流过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

  本报记者  付  文釆访整理

  第三次赶赴疫情发生地支援抗疫

  ■ 樊世贞  河北文安 县医院护士

  3月16日早上8点,我刚从医院下夜班,还没来得及回家休息,便来到所在小区为居民采集核酸。采样过程中,又接到医院报名支援廊坊市安次区的通知,我又不假思索第一时间报了名。顾不上回家收拾行李,采集完所有居民的核酸后,我便和丈夫匆匆告别,奔赴安次。这是我第三次赶赴疫情发生地支援抗疫。

  到达驻地稍作休整后,我们连夜投入到紧张的入户核酸采集工作中。因为是疫情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入户采集,所以这次核酸采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都非常大。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憋气”的N95口罩和紧压在鼻梁上的护目镜,和战友们坐着电三轮车,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一家一户去采集,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半夜工作时,村里没有路灯,我们就拿着手电筒在微弱的灯光下认真扫码、登记、采集。

  3月18日,廊坊突降大雪。由于道路湿滑,我们坐的三轮车差点儿翻车。给每个居民采集完后,我们就进行手消一次,把手消打在手上消毒,冻得手生疼,拧采样管都很难拧动。每次摘下手套,手背上裂满了大大小小的口子。当居民们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时,再苦再累再冷,我们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作为妈妈、妻子、女儿,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十分想念家人。但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每次都是跟丈夫简单交流后便挂断电话。

  “妈妈,您放心吧!我可以照顾好弟弟,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等您平安回家。”闺女暖心的话语让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的两个孩子老大13岁,老二9岁,他们似乎懂得妈妈在一线的辛苦,没有家人守护,他们自己乖乖居家上网课,姐姐带弟弟按时下楼做核酸检测。渴了饿了,姐姐就去烧水做饭。

  家人的理解、孩子们的懂事,让我在前方没有后顾之忧。我希望,疫情早日烟消云散,让我乃至千千万万人不再承受与家人离别之苦。

  本报记者  张腾扬釆访整理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