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密云先锋”夯实社区堡垒

 

疫情到来,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防控能力。社区作为“最小单元”,恰恰是最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党支部建在小区、服务送到门口、管理落到网格,正是这样严密的防护网,才能确保居民生产生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能够正常运转。

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有一支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关注每一处细节,从早忙到晚;他们家里的老人孩子互相陪伴,自己却无暇顾及;他们“白+黑”连轴转,疲累到极限时还想着“再坚持一下”……正是这些社区工作者勇当“排头兵”,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责任与担当,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四轮”变“两轮”

鼓楼街道长安小区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仅一路之隔,可称密云的核心腹地。6700多人的长安西社区,包含了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座清真寺、一片平房区、近百家商户和大量租住此地的流动人口。

 

 

社区书记聂晓宝2019年底到长安西社区任职,很快就把“坐骑”从小轿车换成了电动自行车。“长安西总共30多栋楼,停车位比较紧张,开车在社区里不方便,还是电动车灵活,去哪也挺快的。”

社区里,经常能看到他骑着这辆小电动,去检查各个垃圾桶站是否做好分类,去给无法出门的居民送药送菜,去劝说商户规范经营……还有一位居住在平房区80多岁的独居老人,聂晓宝隔三差五去探望仍不放心,又自掏腰包给他买了手机,存进去的第一个联系人就是他自己。

5月4日,社区里600多居民突然出现健康宝“弹窗”,20多个工作人员再加上下沉干部的帮忙,最多的一天为300多居民办理了弹窗解除。在此期间,一会有通勤人员找他问去哪领抗原检测盒,一会有人来社区办理准生手续,一会12345派单说居民反映管道堵塞……时间被扯成一个个细小的碎片,又毫无规律地拼接在一起,很多事情同时进行,分不清到开头和结尾。好在经过几天的攻坚克难,情况渐渐平稳下去。

社区楼下还有一辆三轮车,驾驶人也是聂晓宝,他说这是去年配上的,社区里需要搬来搬去的大件东西不少,尤其最近更是派上了大用场——用它搬运核酸采样点的帐篷最合适不过。

他有些羞赧的说:“在社区里,就跟自己家过日子一样,我在这‘当家’,应该把能想到的都想到,能办到的都办到,就这么简单。”

社区“铁姑娘”

果园街道有18个社区,7个社区副书记都是80后女同志,既要挑起社区里的一摊儿事,还要顾着在家“上网课”的娃,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更是不易。

 

 

郭新颖所在的上河湾社区是一个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小区,4800多住户,有不少在城区上班的年轻人。居民年轻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快,可以用app、小程序在居民群里接龙、填写通勤信息,减少了许多重复工作。但郭新颖每天仍然忙得“像打仗一样”。早上五点多布置核酸采样点,八点多开始办理出入证,中午吃饭的功夫还要接上3-5个电话,下午有居民来问健康宝为啥没出结果,弹窗怎么解除,大数据派单过来要立刻核查……本来下班时间是五点半,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天已经黑透。

2016年选择做社工时,郭新颖本以为这份工作主要是跟居民打交道,自己比较擅长,却未料到应对疫情这三年,封闭卡口、数据核查、居家服务……一个又一个新挑战迎头而来。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与疫情几番交手,郭新颖觉得自己不仅变得越来越忙,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同事们的担当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更强了。“以后再来什么紧急任务,我们不会再慌手慌脚了,会考虑到怎样控制风险,合理安排人员,如何提高效率,尽量做到科学而又快速的处置。”

郭新颖说,以前很多居民虽然生活在上河湾,但可能根本不知道居委会在哪,似乎跟居委会没什么关系。现在不一样了,居家隔离需要社区,解决弹窗需要社区,就医买药需要社区,居民与居委会的距离被真真切切拉近了。

这些女副书记们一扎进社区就成了“铁姑娘”,多重多累的活没有二话。只是工作挤占了休息时间,对孩子的陪伴也少之又少。“有时候真的回不了家,趁着还没太晚给孩子打个视频电话,好赖算是见上一面。现在就盼着疫情赶快结束,我们都能恢复正常生活。”

24小时在线

“叮铃铃……”檀营第一社区的办公电话连续不断响起,或打听核酸检测安排,或表达担忧,或提出各种需求,社区主任伊世雄逐一耐心解答。

 

 

5月5日21:30,接区疾控中心紧急通知,檀营生态城北区要临时封控。前一夜刚在社区完成大数据排查的伊世雄已经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现在又马不停蹄主动进入了封控区。“我到小区里就是按街道、疾控的要求履行工作,他们专业化程度很高,可能我也帮不上大忙。但是,社区里这样了,回到家我也睡不着,宁可在里面守着。”

首次经历封控的居民有的感到恐慌,19个以单元门划分的居民微信群“噔噔噔”不断弹出消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伊世雄以最快的速度群发消息,耐心劝解、安抚情绪,同时还要组织全员核酸、处理突发状况。就这样,在封控三天时间里,他只能稍微打个盹,没法睡个整觉。现在居民都相信他说过的“有困难随时和我联系,保证24小时在线”不是一句空话。直到解除封控,伊世雄和同事们终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2021年3月到檀营北区工作以后,疫情防控的同时接诉即办、创城等工作也在齐头并进。伊世雄介绍,这里住着3300余人,多为回迁居民,至今保留着原村的宗亲关系和生活习惯,管理服务比一般的商品房小区更要花心思。“居民互相都认识,做工作必须一碗水端平。”从公心出发,用服务思考,爱“挑理”的居民逐渐认可了社区工作者们。随手丢垃圾的少了,分类入桶的多了;随意晾晒的少了,主动美化环境的多了;楼道堆物少了,变废为宝成为新风尚。

他在办公室里坐半小时核对数据,已经有7个居民上门询问各种事情,走在小区里,认识他的人都叫他一声“小雄主任”。“大部分居民对我们都很理解,也配合工作,我相信每一分付出都不是白白浪费的。”

选择在社区里工作,就注定与光鲜亮丽无缘,而与鸡毛蒜皮相伴。面对庞杂耗时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凭良心干活”,靠精神信仰支撑。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不求名不图利,只要居民的一个点头、一句认可、一抹微笑,就足以让他们充满力量,继续前行。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