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宜昌6月10日消息(记者朱娜)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三峡移民”至此有何新发展?6月7日,“巍巍三峡”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宜昌夷陵许家冲,感受坝区移民新村新面貌。
许家冲村全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见证乡村巨变 一首《党员公约》唱出移民新村新风貌
从三峡大坝左岸一路蜿蜒向上,宽阔的柏油马路旁,一栋栋具有峡江风情的白墙灰瓦民居建筑随即映入眼帘。
这里是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的许家冲村。
许家冲村位于三峡大坝坝头库首,因三峡工程移民,1994年、2005年两次合村,原覃家沱村、苏家坳村、西湾村陆续并入,形成现在的新许家冲村。
许家冲村移民陈列馆(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急、搬迁急、安置急,刚搬来时,村里人均不到三分地,缺乏生产资料,村民一时无法适应,乡村发展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怎样让许家冲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摆在当时村党支部班子成员面前的现实难题。
要改变现状,先改变观念。
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介绍,在党建引领下,村党委成员发动村民自创《村民公约》和《党员公约》,结合流传于三峡地区的民俗曲腔,把乡村乡规唱出来,让党员和群众把规矩唱在嘴边,记在心里,引导村风村俗。
许家冲村《党员公约》曲谱(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整治废弃厂房,引导村民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行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建设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乡村。
“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勤劳致富靠双手,发展产业我带头……”“全心全意为人民,优质服务暖民心……”
如今,许家冲村委会广场上、沿街道路旁,随处可见这首带有三峡渔鼓调特色的歌谣《党员公约》。这也是许家冲村近30年发展巨变的真实写照。
许家冲村沿街民居建筑外墙上描绘的“峡江绣女”图(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立足峡江特色 多元产业融合走出发展致富新路径
漫步许家冲村,一墙一路入目皆成景。
村民们将生态茶园、柑橘采摘、峡江绣女等村内特色产业及品牌,以壁画形式搬上自家房屋外墙,向游人展示许家冲的亮丽名片。
发展多元化特色产业也是许家冲一路从贫困村走向小康村,再到生态文明村,探索出的致富发展新路径。
许家冲村民居建筑外墙上描绘的采茶图(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许家冲有着靠近三峡大坝的独特资源禀赋,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要饭。”作为许家冲的致富带头人,谢蓉谈及创业初衷时感慨不已。
谢蓉介绍,创业初期,她组建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靠收购村民手中的十字绣挂画和鞋垫,拿到附近景点去卖,可效果甚微。后来,她立足峡江特色“牵花绣”,同时进军网络市场,客源不断。
徐兴敏绣制的中华鲟图案布艺绣品(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如今,谢蓉将车间扩大到1200多平方米,带动周边一大批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徐兴敏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从最初打零工开始,到成长为“牵花绣”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她学习做“牵花绣”设计、带团队,实现带娃、工作两不误。
绣女们在绣制香包(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看到许家冲发展越来越好,2018年,“85后”望华鑫辞掉在外省的工作回乡创业。
从改变产品种类,到改版包装设计,她接手父亲成立的宜昌双狮岭茶叶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民”模式,稳定带动社员630户,精制高端茶,发展新零售、茶旅游,推动合作社茶产值从1000多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
望华鑫在直播间向网友推介绿茶(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同时,望华鑫还开设“三峡茶姑娘”视频号,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网友展示三峡好茶。
许家冲村三峡·艾民宿(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近年来,随着乡村游的发展,许家冲引导村民开设民宿,全村现已发展民宿餐饮近40家。如今的许家冲,已走出了一条集手工绣品、民宿旅游、电商体验等多业并举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径。
(编辑 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