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江苏多家博物馆推出非遗展,惠山泥人、刺绣、青瓷、盆景、根雕……精彩的非遗展示、精湛的非遗技艺、精美的非遗产品,彰显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在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二楼,由惠山泥人制作成的“百戏图”有摆件、挂件、镜框件、盲盒、明信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完美融合,这种指尖上的工艺品玩出了新境界,参观的游客对作品爱不释手。
《百戏图》惠山泥人展
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宋,盛于清,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万千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是惠山泥人形象的经典之作,堪称幸福的使者、吉祥的集大成者。
“水漫金山”场景
这是《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场戏:小青、白娘子与法海斗法。据无锡市惠山泥人研究所赵建高介绍,惠山泥人用料考究,泥匠打泥就如同铁匠打铁,经过千锤百炼后,松散的泥土就变成了搓而不断、干而不裂的泥坯。接着要彩绘,就是给泥人“穿衣”“镀金”,一尊精巧的泥人才有了生命。
“这件彩塑作品采用传统寺庙彩塑与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技法捏制而成,用了两个月时间。”赵建高说。
《牡丹亭》中“惊梦”场景
这是昆曲《牡丹亭》中“惊梦”的场景。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意,回来后竟然梦中遇到了一手持折柳的公子,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这是用动漫与卡通的形式表达传统戏曲,同时又有惠山泥人阿福大头影子,年轻人比较喜欢。”赵建高说。
《不仅仅是——沈寿与仿真绣艺术特展》在南通博物苑展出,33件(套)作品带人们深入了解沈寿及其高超的刺绣技艺,以及仿真绣的发展脉络,进而了解近代女性“以绣自立于世,以绣自强于志”的前卫思想和精神面貌。
《不仅仅是——沈寿与仿真绣艺术特展》
沈绣,是以沈寿(女,苏州吴县人)命名的苏州刺绣流派。它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在绣艺上沈寿独创了仿真绣,2008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绪三十年(1904年),沈云芝30岁时,其夫余觉请苏州画家颜元画一堂《八仙上寿图》,经云芝精绣后进呈宫中作为慈禧70岁寿礼,受到宫廷赏识。慈禧亲书“福”“寿”二字分赐余沈夫妇,云芝即改名为寿。后因她在刺绣艺术方面的成就,清廷颁发“四等商勋”一枚,这是传统工艺革新方面的最高奖励。
四等商勋
沈寿先后在北京、苏州、天津和南通等地开办过各种刺绣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刺绣教育实践。沈寿在教育理念上倡导女子要“自强”“自立”,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沈寿任所长兼教习,带出了一批批刺绣好手,推动了刺绣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为之后中国刺绣业的繁荣作了长远的人才储备。
沈寿绣生肖十二条屏之龙
沈寿感于自明代顾绣之后,刺绣逐渐落于窠臼,在绣法上少有改良,加之设色呆板而处于停滞的局面,1905年,沈寿夫妇赴日本考察,日本之行使沈寿接触到西洋绘画与日本美术绣,开拓了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她的创新活动。回国后,沈寿首创“仿真绣”,将西洋画中的“求真”与“肖神”贯穿于刺绣技法中,启一代新风,著《雪宧绣谱》传世,成为苏绣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女工传习所绣圣僧负鸡图
1921年,沈寿走完她短暂又辉煌的一生,而南通女工传习所硕果累累,培养了无数继承沈寿艺术风格和精神理念的优秀学员,以金静芬、施宗淑、庄锦云、巫玉为代表的学员毕业后把沈寿的“仿真绣”传播到赣、皖、浙、闽、苏、沪等地,沈寿的刺绣艺术因此在全国得以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苏州博物馆则特邀越窑青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嵇锡贵女士以及万景山庄,举办了“嵇锡贵越窑青瓷艺术 苏派盆景技艺 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展览”,共计展出31件/套青瓷作品和嵇锡贵女士手稿等。
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成熟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两宋时期日渐衰落。延续烧制千年的越窑青瓷以其品质如玉似冰、胎骨轻薄精细、釉质均匀莹润、釉色青翠柔美而闻名四海。
展出的青瓷作品
从事陶瓷行业60余载,越窑青瓷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嵇锡贵已至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坚持创作。面对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嵇锡贵总在不停地应用新时代的题材、元素、技法,让古老瓷艺产生与时俱进的光芒。
苏派盆景
与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同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有“苏派盆景技艺”。苏州万景山庄位于著名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东南麓,是我国大型专类盆景园之一,园内陈列各类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集苏派之荟萃,聚盆景之精华。此次,万景山庄精心挑选了九盆树桩盆景于展厅内展示,供观众观赏。
如意根雕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百工金陵——全国雕刻艺术作品大展”展出全国各地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百余件作品,涵盖了玉雕、石雕、砖雕等十余项雕刻门类,集中展现民间艺人的生活智慧和精湛技艺。
“树根是天然的,有着自然的痕迹。经历了风吹日晒的树根,会形成更有特色的纹理、造型。”根雕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万桂明告诉记者,“每一幅根雕作品,都有自然的造化,要用最少的刀数,顺势而为,然后将心中所想展示在上面。”
记者看到万桂明创作的一幅根雕作品。“这是黄花梨根,我顺着形状雕了一对长寿龙,上面还有灵芝,整体则象如意,取名《灵芝长寿如意》,是祝大家吉祥如意、富贵长寿之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