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王振羽开讲“大变局中的读书人”,《人事完缺:吴梅村传》新书分享会在宁举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4月16日,由团结出版社主办的“大变局中的读书人——《人事完缺:吴梅村传》新书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聚焦时代鼎革之际读书人的方位、选择、记录和思考。


△《人事完缺:吴梅村传》

活动现场,《人事完缺:吴梅村传》作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东南大学教授王华宝三位嘉宾共同围绕新书及时代变革下读书人的选择、际遇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活动现场

历史需要不完美的“圆形人物”

《人事完缺:吴梅村传》一书从吴梅村明末高中榜眼、一朝喧传天下开始,重点审视了他在历史大变局中的人生境遇和艰难抉择、易代之际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比较完整地梳理了诗人并不漫长却跌宕起伏、足垂千古的一生。

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样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文人?

谈及创作初衷,王振羽表示,牵挂吴梅村至少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作为明清交际的一个读书人,吴梅村被后人誉为“元白之后又一高峰”,他和那个时代诸多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沧桑巨变中经历了肝肠寸断、彷徨犹豫的心路历程和诸多痛苦抉择,临死之前他说:我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

△王振羽

千百年来,我们的历史和历史研究多以记述和分析政治史和制度史为主,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但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往往可能是我们不以为意的,有血有肉、有悲欢有离合的“小人物”。王振羽认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既需要刚猛决绝的斗士,也需要吴梅村这样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是不无瑕疵,但却真实的极具忏悔意识和自省意识的读书人。吴梅村可能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铁血男儿,没有像史可法、夏允彝、杨廷麟等人为国死难,但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从而成就了自己复杂痛苦也丰富卓异的人生。

王华宝指出,古代读书人素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其知识学问最终只有通过政治的实践与检验来确证其价值。在这种强烈的单一价值理念驱使下,由士而仕,博取功名,投身宦海,成为古代读书人最为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吴梅村的“失节出仕”,是民族气节与政治立场冲突的体现,是他个体生命、家庭与历史变迁的时代悲剧。后人分别从多角度展开评说。如果在当时的政治学术氛围中,知识分子努力将儒家学说作为转化政治与社会道德的精神资源,来改造社会,那是否是可以理解的呢?

△王华宝

在王华宝看来,王振羽笔下的吴梅村是解释性的、鲜活的而又可理解的,是一个有才情的、并非散淡闲人的、有情义的“圆形人物”。“我们了解历史,探讨历史人物,一定要深入下去,知人论世。一名作家、书写者或研究者,其叙事立场、价值判断等,对这种独特存在的‘历史记忆’的解读与建构,既不是‘怀旧’,也不是‘表彰’,而是通过像《人事完缺:吴梅村传》这种传记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架起一座穿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引导人们对当下和未来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吴梅村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历史人物,在时代精神中树立大历史观,对历史人物有理解之同情。”

对于吴梅村是复杂的“圆形人物”这一理解,王晖也有共鸣,在他看来,选择这一具有复杂人生经历和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作为再现对象本身,就足够说明作者观照历史、审视现实的勇气和担当。“在《吴梅村传》中,作为创作主体的王振羽具有浓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包孕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那就是以描述一个明末清初时代转换之中遗世而独立的诗人形象,表达自己作为喧嚣时代‘逆行者’的立场。对于吴梅村这一人物的艺术再现,其用意绝不仅仅在于还原历史原态、还原人物真相,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以吴伟业为代表的一代有风骨、有情怀、有才华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现、重构与重审,达到读史明智、以古鉴今的目的。”

诗史互证的笔法

沈卫威从史、哲、文三个方面对作者王振羽及其《人事完缺:吴梅村传》进行了高度评价。沈卫威认为,人物传记的定位,是在正史与野史的融通之中,在宏大叙事与喃喃细语的粘合处,在家国兴亡与个体责任担当的命运里,大写一个人,并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王振羽30年来一直坚守非虚构写作,即是以史实为骨架,学识为经脉,想象为血肉,为历史人物立传。如果在传记之外给《人事完缺:吴梅村传》一个学理定位,那就是诗史互证。诗史互证的方法由陈寅恪开创,他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解析为释证、补正、参证,并在此基础更上一层楼,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和《钱柳因缘释证稿》用诗歌来考证历史,用历史来印证诗歌,这是民国文史研究、写作的典范式学风。

△沈卫威

王晖从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叙事伦理角度切入,将这种诗史互证的笔法归纳为“跨文体”的特质:“作品所描述的吴伟业独具个性,是一位真正纯粹的诗人,其诗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也将其诗与人生相映照,写出其少年得志、中年遭乱、晚年悲苦的人生悲剧。这部作品恰到好处地引用吴伟业的大量诗作,既是展现其以诗感怀时代兴亡更替、悲叹失节和救赎灵魂的文学成就,也以此作为再现人物性格、凸显时代语境、推进叙事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基于大量历史事实呈现的基础之上,加以文学化表现,诸如各篇里通过大量细节与场面的描述,表现吴伟业等人物的对话、心理及言行,生动复现历史场景与人物心态,写出了吴伟业性格特点、为官为文的因缘际会以及命运转换的历史必然性。”

△王晖

王华宝同时也谈到了传主吴梅村对诗与史的协调能力:“吴梅村‘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较高地位,有‘诗史’之称。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史主于纪大而略小,诗主于阐幽探赜’,协调好诗史二者的关系并不容易。他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赵翼评论说‘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为近代中之大家’。”

在吴梅村的闲情逸致、与卞玉京的个人情感生活之外,作者王振羽也更看重吴梅村的歌行体作品中对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判断:“他怎么看皇太极,怎么看李自成等人,很多观察和思考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时代,他的歌行体里有一部完整的晚明史,他的选择、他的记述很真诚,有历史的真实。当代的很多书写者,面对重大事件往往陷入失语状态,他们不如吴梅村。历史没有多少新东西,不过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逻辑性的展开,我们当下面临的许多问题,背景可能有变化,载体可能有变异,但是实际上的困境没有太大不同。历史充满了智慧,但它不是一门科学,好多事件其实充满了偶然性,很多时候都在考验着一个处在具体时代的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判断。在时代的夹缝当中,我们不要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

“筋道耐嚼,味在汤里”

“今天在座的此书作者,乃昔日中原的文学少年,欲渡黄河冰塞川,行登紫金客东南。读书破万卷,挥笔笑文坛。在许多场合听他讲话,粪土万户侯,八卦娱乐圈,外史新儒林,带入感,现场感十足。我都有一种听评书或听播新历史小说的感觉。振羽有历史癖好,从细说光武二十八宿,历明末亡国遗恨,史清初龙兴江南文化,到民国首都风流人物,多少江山社稷事,家国恩怨情,都付谈笑中。他那个大脑袋,记忆力超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勤于创作,能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丝竹马迹,快速编制出一个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故事。”

活动现场,沈卫威发表了一段文采斐然的作者印象谈,进而论及他的阅读感受:“其传记,语感快意恩仇,酒旗风展中;遣词汪洋恣肆,举杯换盏时;语意质地明净,或静水流深。人物对话,如河南面食,宽窄厚薄,皆筋道耐嚼,味在汤里;大场面如大口吃面,大口喝汤;微观呈现时,舒张有度,粗萝卜细丝,若牡丹燕菜,天朝第一君,武曌女儿身之所爱。千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晓风残月时,闯进一位高歌大江东去的川中汉子苏东坡,杭州风景不再旧曾谙;帘卷海棠红后晚樱朵朵的烟雨江南,豫中汉子,打马过来,手持一卷非虚构文本《吴梅村传》,南京文坛,别样风景耐看。旧时秦淮明月曾照江左伟业,今日先锋氛围可慰大云道人。”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汪修荣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人事完缺:吴梅村传》一书的喜爱及对作者的充分肯定。

△经盛鸿

△汪修荣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赵广宁代表出版方对《人事完缺:吴梅村传》及其作者给予了高度赞赏。赵广宁表示出版社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有着深厚渊源,出版了大量民国史、抗战史以及民国人物传记作品。希望通过出版优秀的图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燃灯者立传,为呐喊者立传,同时也为思想和文化寻找薪火传人。

△赵广宁

现代快报+记者 姜斯佳/文 团结出版社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