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瞭望评|为什么要在全社会进行“国家安全教育”?

 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持续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或许有人会疑惑,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大事”,与我们个人有关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国家安全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外,国家安全早已扩展到经济、社会、网络、生物、生态环境、粮食等各个领域,数据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正在大量涌现。

  比如在经济安全上,我们有可能遭遇跨境投资风险、金融诈骗。网络安全方面,我们随手分享的一张照片、一条定位,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窃取国家机密或公民信息的突破口。文化安全方面,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隐蔽,等等。

  真实案例更有说服力。在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一起案例中,某机场航务与运行管理部运行指挥员吴某某就是因为在二手闲置平台上暴露了个人工作岗位等敏感信息,被境外间谍组织代理人盯上,以金钱利诱其提供政府机关重要人员行程信息。吴某某借此先后收取间谍经费26000元,泄露的信息涉及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最终获刑13年、被剥夺政治权利4年。

  可以发现,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实施窃密活动的主战场,他们通过网上勾连策反、远程网络攻击等方式,想方设法窃取我们的国家秘密。

  不仅如此,据国家安全机关分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将我国党政机关、国防军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驻外机构人员视为重点关注对象,且近年来更逐渐将目光投向我国青年群体,假借交流调研、咨询服务、兼职招聘等理由,主动贴靠,通过感情拉拢、攀拉利诱,甚至栽赃胁迫年轻人为其从事涉密资料搜集等间谍活动及其他违法行为,危害国家安全。

  比如,去年某地国家安全机关就发现,境外间谍利用虚拟定位软件勾连某涉密科研基地附近的高校学生,以“交友”和“招聘兼职”的名义诱骗学生拍摄、发送该基地照片。在国家安全机关近期破获一起重大间谍案件中,郝某在国外留学办签证时,某国间谍情报机关工作人员主动要求为其提供签证帮助,还热情请他吃饭、安排兼职工作。郝某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策反后,按外方要求打入我中央某部门,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的情报涉及中央某部敏感项目及内部人员情况,最终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些案例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更加清晰感受到,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也可能潜藏着危害国家安全的巨大风险,国家安全并非遥远的“谍战片”,它可能就藏在一条短信、一张照片里,甚至是菜市场的柴米油盐、朋友圈的随手转发上。

  由此可见,国家安全,是“大安全”时代的全民命题。它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也依赖我们每个人的“微力量”。

  守护国家安全,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维护国家安全融入日常、见于行动。比如在思想上,不做事不关己的看客,而是积极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辨别能力,发现间谍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在工作生活中,严守纪律规矩,做好信息安全和秘密保护,不参与任何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比方不在网络上暴露本人证件、制服等表明工作身份的物品,不随意拍摄传播涉密工作场所环境,不定位标记涉密工作单位地理位置。不使用图文识别、语音识别应用或小程序拍摄、记录、识别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等等。

  我们尤需明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每年只有一天,而维护国家安全每时每刻都不能停止。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见微(胡兰兰)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