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常州:“行走的思政课”探索“文化传承”,青春担当赋能“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加强校地联动,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近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携手苏南新石器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常州金坛朱林镇三星村,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共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开启了“赋能乡村振兴·践行青春担当”新征程。

校地携手,开启新征程

聚力共建,校地协同育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育”。设备工程学院党总支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校地共建、人才共育”的实践育人新模式。签约仪式上,校地双方以“三步走”擘画合作蓝图:设备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缪小燕与三星村党总支书记罗竹君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推动实践项目常态化;校团委副书记周文斌与朱林镇党委委员陈铭业签订乡村振兴“小组团”志愿服务协议,促进人才智力精准下沉;设备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敏与共青团金坛区委书记陈学谦共同为基地揭牌,标志着校地协同育人迈入新阶段。



“实践基地的落地,是青年学子与乡土大地的‘双向奔赴’。”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波在致辞中强调,“要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让青年在乡村振兴一线锤炼本领、厚植情怀。”

双线融合,课堂砺担当

双线融合,行走课堂砺担当。签约仪式后,一堂“沉浸式”思政课在三星村6000年遗址文化中展开。学生们跟随讲解员走进三星村遗址,触摸石器文明的厚重历史;校团委副书记周文斌以《从三星村石器到青春答卷》为题,将村史文化与乡村振兴使命相串联,引导青年学子思考“如何以文化之魂与奉献之心答好时代问卷”。“思政+实践”的双线融合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感悟担当,在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中激发创新。



来自物联网24S班的田雨同学被三星村遗址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触动,他感慨道:“这不仅是文化寻根之旅,更是对我们青年人使命与担当的召唤。我们将发挥我们智能化专业的优势,让这片土地蕴藏着的长江下游地区璀璨的史前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传承文脉,青春绘新篇

传承文脉,文化赋能促振兴。三星村遗址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是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活动中,校地双方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共谋发展新路径。三星村党总支书记罗竹君希望依托高校资源,推动遗址保护与文旅开发深度融合;设备工程学院团队提出“数字化保护”“乡村智能升级”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共青团金坛区委书记陈学谦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校地合作要以文化为纽带,打造文化赋能特色品牌,激活乡土内生动力。夯实根基,激扬青春绘新篇。从签约共建到行走课堂,从文化寻访到振兴实践,这场活动既是校地合作的起点,更是青春力量的集结号。设备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敏表示,学院将以实践基地为支点,持续深化“党建+专业+服务”的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在乡村一线以文化为魂、以实践为犁,淬炼技能、践行初心。青春的种子在三星村扎根,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耕校地合作沃土,推动更多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根,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图景贡献职教力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