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小公交”里的“精细化”理念

近年来,一场公交车小型化潮流正席卷全国部分城市。在南京、盐城、青岛等地,小巧、灵活、快捷的“小公交”,正成为城市公交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微循环角度看,在地铁路网越织越密,网约车、私家车、共享单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小公交”更善于穿梭在狭窄路段,也更便于夜间公交站、临时专线等的设置,还能节约运力资源,它们正以“小快灵”特点重塑市民出行体验。

“小公交”的出现,有服务与经营的“两笔账”。当下,随着公交客流量减少,一些路线使用大车正变得“奢侈”,公交小型化也是为了节约成本、降本增效;同时,公交“迷你化”了,也有助于提高车速、缓解交通堵塞,更容易深入小区社区和园区,甚至利于无人驾驶等“黑科技”的应用,从多个方面优化乘客乘坐体验。

公交车小型化,绝不只是车体的简单“瘦身”,而是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的细致入“微”,它是城市治理精细化诸多措施的一个缩影。同样以公交为例,除公交小型化之外,站在乘客角度考虑,不少地方进行了很多提升服务体验的探索。如南京推出掌上数字站牌,公交多久到“码上就知道”;苏州推出旅游、购物等公交专线,提供乘客免费寄存服务;盐城推广智能公交电子站牌,让公交车从“固定班次”智慧升级到“动态响应”。这些措施,切中了游客体验的“痛点”,优化了游客出行体验。

今天,尽管公交小型化仍处于推广、普及阶段,仍有不少磨合期,仍存在载客量不足、过度小型化等现象。或许,要让公交大小、载客量多少的“供”与乘客数量、需求的“求”相匹配,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不过,“小公交”所要传达出的城市治理精细化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过去几年,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截至去年已达67%。城市由大拆大建的大规模增量建设,走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城市治理单元的切分更加精细,许多原本看似合理的公共服务迫切需要改造。如随着小区“变老”,老旧小区如何升级、改造,以承担起休闲锻炼、商业服务、停车行车等多种功能?随着自行车、电瓶车增多,城市交通中如何让拦车石墩和道路护栏既有效隔离人、车,也防止其绊倒人致伤致死等现象?随着高温极端天气增多,城市要不要在路口设置遮阳伞,以降低高温天气闯红灯的概率?

在这些“细枝末节”问题上,不少地方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实践,换取了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无论是多地“小公交”的推行,还是在类似城市“微治理”问题上的实践,都启示我们,要确保城市运转更加良好有序,就要在更宏大维度、更精细视角上,审时度势、不弃微末,多些细致入“微”的追求,多些在改善软硬件上的“尺寸之功”。

(韩宗峰)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