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阜大地的热土上
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以青春为笔
以奋斗为墨
在时代的画卷上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王小玉:“米”之突破心之坚持
盐阜青年奋斗“手账”,热血加载中!
今年2月,成功保障131米长“大风扇”安全出海,是盐城港风电装备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组组长王小玉最自豪的事。
“叶片属于大件,出行不易,当我们接到装卸任务,首先要规划、清理港区道路,为叶片转向‘腾挪’空间,还要将每支叶片在船上的最终位置精准定位。”王小玉说,131米长的叶片,不光重达几十吨,还头重脚轻,越接近叶尾越轻,所以要同时控制两台门机,一台吊起“根部”,一台吊起叶尾支点,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缓慢转移,最终在船上“落地”,降落点与事先规划的位置,位移不能超过10厘米。
图片
“虽然我不会制造风机、叶片,但每当看着它们被缓缓运出海港,向深远海挺进,也会升起一股自豪感,骄傲自己为盐城风电产业出了一份力。”2013年,王小玉进入盐城港射阳港区工作,先后在码头上担任过门座式起重机司机、船舶舱面指挥员,因为技术过硬,工作认真,公司又先后明确他担任生产三班班长和生产组副组长。王小玉不光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还帮助团队成员一起精进。在他的领导下,装卸团队攻坚克难一次次圆满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指标。
2022年,王小玉接到123米风电叶片的装运任务。虽然之前有过107米风叶装卸经验,但叶片每增加一米都会加大装运的难度。面对棘手任务,王小玉和他的班组经过充分认证,终于拿出最佳方案。
图片
从107米到123米,再到131米,每一米的突破都是巨大的考验,这些数字也不断刷新着射阳港区吊装叶片的长度。荣誉是成绩,也是催人奋进的动力。王小玉深知唯有不断前进,尽善尽责,在基层工作中坚守初心,才能迎来更广阔的未来。
花吉:打造逆袭的“工业牙齿”
大丰区创业青年花吉,当前面临的局面可谓紧迫。
一方面,产品部分生产原料虽然从非洲采购,但控制权在美国手中。另一方面,面对外资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自身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10%。这种局面下,花吉却在大丰拿下20亩土地,并自建厂房超10000平方米,颇有要做大的趋势。
图片
“装修完,设备就要进厂,争取8月投产!”4月28日,花吉到新厂房督促进度。
“全省做这一行的,除了我,其他三家都有外资背景,实力强悍。”花吉介绍,他2019年回到大丰,创办欧特威(江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产品是硬质合金刀具,这是采矿设备上的一个易损件。到去年,全年开票销售额9634万元。
“硬质合金刀具这一行的技术,我觉得还有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材料的研发方面,有新突破就能带来高收益。”硬质合金具有很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被誉为“工业牙齿”,从选料、混料,到压制、烧结,对原料中金属混合配方有很高要求。
“我们团队还在研究刀具磨损后的回收利用,这个领域也大有可为。”在花吉看来,欧特威注重研发投入,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各项发明5件、自主专利50项。
“虽然原料价格上涨,但我提前囤积了一批,可以暂时抵抗市场的风浪。”花吉坦言自身的优势,“公司之前专攻煤矿开采产品,未来将拓展市场,涉足有色金属矿的开采产品。”
另外,外资企业虽然强大,但只提供产品,欧特威在产品之外,也很看重服务。“我们的产品工程师会到客户井下观察地质条件,再提供适配的产品,提供整套的采掘方案,这正是我们客户黏性高的关键所在。”
言谈间,花吉对未来充满希望。
王志河:“农机医生”课堂开方
“磨刀不误砍柴工。农忙前对农机具进行系统性的保养非常重要!”4月29日,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实训中心内,来自全省农机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正围着一位年轻人,专注认真地听课。
图片
这是省农机化服务站在盐城举办的第二期全省农机维修技能培训班,吸引近50人参加。分组实训课上,正在给大家分享经验的实训老师叫王志河,是亭湖区远近闻名的“农机医生”。
1999年出生的王志河,年龄不大、经验丰富。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系统学习机械构造与维修知识。2023年,他获得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修理工赛项第一名,202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月至6月,是王志河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农时要“抢”,农机就不能停。“农忙时,换驾驶员不换机器,平均一台机器工作一小时能挣几百块,这时候机器要是瘫痪在田里,很耽误事。”像王志河这样的“农机医生”,要24小时待命,电话一响就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诊断、检修、重启,一刻也不能耽误。
2022年创办志河农机合作社后,王志河带领团队完成800多台次紧急抢修,为农业生产节约成本超百万元,创新研发的“移动诊疗车”实现田间即时维修。
从插秧到植保,再到收割、旋耕,现代农业整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农机。王志河总结出农机具的“维护保养三步法”,通过忙前、忙后、忙中的针对性工作,有效避免了农机具事故性停机,降低使用成本,保障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据测算,这套覆盖农忙全周期的维护体系,使农机故障率下降40%,维修成本降低30%,作业效率提升10%。
陈锋:
“骑”心协力用奋斗跑出幸福生活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梦想。”2016年毕业后,陈锋选择入职饿了么大丰运营中心,一干就是近十年。
陈锋的第一个岗位是市场经理,“当时外卖行业刚刚起步,签约上线的商家比较少,也都不太放心。”为了打消商家顾虑,陈锋通过选品找到一家快餐店上线外卖业务,帮助商家运营到了每天50多个订单。这单业务的成功,也让其他商家纷纷要求上线。
图片
因为业绩突出,2021年,陈锋升任饿了么大丰运营中心城市总经理,负责管理近300名骑手,骑手们日均服务1万多单。
“不论职位怎么提升,都不能脱离基层,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陈锋说,他每周都会开展一次商圈走访,和骑手代表面对面沟通,倾听大家的问题和建议。
针对转单效率差、取餐过度跑动、超时单多、超时差评投诉、高峰跑不到单等问题,陈锋增设了全职调度岗,并根据集中出餐点细分商圈站点,减少取餐的跑动浪费,优化送餐路线,提高送餐效率。
这样一来,骑手准时率提升7个百分点,好评率提升12个百分点,每单平均跑动距离减少0.6公里,人均高峰背单量增加3单。
此外,陈锋还建立了骑手关怀体系,增加骑手商业险、提高骑手夏冬两季补贴等,保障外卖员的福利待遇;统一采购骑手安全装备,联动交警部门,通过宣传培训提升骑手安全意识;带领骑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如交通违章随手拍、杜绝餐饮浪费宣传、微公益等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以前奋斗是为了自己,现在是带着一帮人一起奋斗。”陈锋说,今后会继续努力增加骑手就业岗位,提升骑手福利待遇,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为商家提供一体化运营解决方案,积极助力大丰餐饮行业数字化升级。
季晨阳:青春耕耘乡村科技赋能农业
“年轻人回到农村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剂,农村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25岁的季晨阳是大丰区西团镇永生家庭农场负责人,在他看来,年轻人不仅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乡村未来的设计者。
去年年初,季晨阳辞去牧场工作,回到家乡帮助父亲管理家庭农场,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用科技与创新重新定义“种地”。
图片
季晨阳坦言,刚接手农场时,发现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最为现实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农忙时节需要更多劳动力抢收抢种,招工难变成最棘手的问题。
“2000多亩田全靠人力打药和施肥,我当时就在想,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不受天气和人力因素影响,高效完成农业生产作业。”季晨阳回忆。
季晨阳浏览新闻时,了解到国家正在发展低空经济,植保无人机作业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和物力。于是,他购置了2台植保无人机和1台巡田无人机。
令季晨阳惊喜的是,2台植保无人机一晚上就可以完成2000亩地的打药工作。作业效率上去了,人力需求减少了。空闲时,季晨阳让父亲尝试使用巡田无人机“飞一下”,从云端看看农作物的长势。
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季晨阳进一步思考在哪些环节能够用科技赋能农业。
为更好把控育秧质量,农场引入北斗导航技术辅助整平土地和开秧格。在北斗导航技术的帮助下,云端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土地数据、自动设定路线,让整平土地更加简单快速,开秧格时开墒更加笔直。
如今,在季晨阳家的农场仓库里,高性能播种机、植保无人机、高端智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新农具”一应俱全。
有了它们,种地变得轻松多了,农场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
季晨阳说,农场准备今年成立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技服务、农机设备使用、粮食烘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打造农事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