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对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等多重挑战叠加,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尽管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增势,中美经贸高层会谈也达成重要共识,但此刻若产生“松口气”的松懈心态,或将使来之不易的成果付诸东流。
毋庸讳言,中国外贸有较强的韧性。从内部看,民营企业作为外贸“主力军”,今年前几个月进出口依然维持了增长势头,高技术产品贡献显著;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领域表现亮眼。外部应对层面,中方坚决反制美方单边关税,同时通过RCEP深化与东盟合作,有效填补了损失。政策支持亦持续发力,商务部等部门通过优化金融服务、强化境外参展支持、促进跨境电商等方式为企业纾困。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抵御风险的基础。
然而,数据的“稳”背后仍存隐忧。国际上普遍对于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持悲观态度,部分国家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碎片化趋势加剧。近期中美经贸高层会谈虽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双方弥合分歧提供了新契机。但从以往经验看,也要防止美方关税壁垒、技术封锁、供应链“去中国化”等回潮。美方近期仍将千余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其所谓“小院高墙”策略实质是变相遏制。因此,对会谈成果需保持战略清醒。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全球产业链重构。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加速承接中低端制造业,发达国家推动“近岸外包”,我国传统外贸模式面临“双向挤压”。若满足于当前市场份额,忽视产业升级,恐将错失转型窗口期。
面向未来,中国外贸要想在“稳存量”与“拓增量”间找到平衡,就必须重点培育三项核心能力。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显示,我国高技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迅猛,远超平均水平。这提示我们,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仍是破局关键。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电池技术创新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印证了“技术突围”的有效性。其次是市场多元化能力。去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占比大幅提升,新兴市场开拓成效初显。下一步可依托海外经贸合作区,构建区域化供应链网络,同时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另外,还要提升规则应对能力。针对碳关税、数字贸易壁垒等新型规则,需加快建立自主标准体系。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应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企业规避贸易摩擦。
中国外贸的韧性,是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市场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韧性绝非“金钟罩”,外部环境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唯有始终保持“迎战”状态,在技术创新上敢投入,在市场开拓上不松劲,在风险防范上绷紧弦,方能将“总体平稳”转化为“持续向好”。须知,全球经济复苏之路道阻且长,松一口气,退的或许不止一步。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