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我要上班了|如何接住就业市场“香饽饽”?AI就业前景大揭秘

人工智能(AI)正加速融入生活,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当前,在人才需求发生“量级”爆发的同时,人才供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从今年4月开始,历经两个多月的深入走访,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人工智能就业市场展开全面探究,并推出高校就业服务类栏目《我要上班了》,直面智能化转型中的就业焦点问题,以扎实调研和多元视角,为身处技术浪潮中的高校学子与职场新人提供兼具前沿视野与实用价值的就业服务指导。

6月20日,拿到毕业证书的第二天,硕士毕业的刘海君成功入职南京一家大型制造企业,成为一名高性能计算工程师。刘海君入职的这个岗位,属于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之一。

近年来,随着AI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相关岗位日渐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然而,人社部数据却显示,由于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超500万,供需比例约为1比10

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真的那么香吗?AI热潮中,哪类人才最紧缺?如何捕捉就业新机遇?

人工智能催生就业“新蓝海”

来源: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

“这个岗位对毕业生具体有什么要求”“这是我在校期间的创新成果”……不久前举办的2025“IN南京,邀宁来”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一家科技型企业的展位前早早排起了长龙。该企业拿出的岗位多涉及人工智能,不仅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咨询,一些在读学生也专程赶来寻找AI方向的实习机会。

AI的迅猛发展正重塑全球就业市场,其在替代部分传统岗位的同时,更催生了一片广阔的就业“新蓝海”。智联招聘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有跳槽意愿或行动的职场人中,49.2%希望未来能投身到人工智能领域。

访谈中的李盼盼 华苏杰/摄

“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待遇也普遍优厚。”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盼盼介绍,他曾招聘过一名“技术大牛”,虽然年轻,但公司却开出了年薪百万的薪酬待遇。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在AI大模型DeepSeek今年2月发布的招聘中,大部分岗位的起薪在每月2万元以上,其中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校招)的薪资范围为每月6万元至9万元。“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发布的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岗位,年薪可达130万元。

既是黄金赛道,也是高门槛赛场

来源:亿嘉和机器人

“这个专业的本科生并不好就业!”在春招季跑了一场又一场招聘会的王馨宇感叹道。她发现,校园招聘会上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厂”,现场三四十个有计算机需求的企业里,只有寥寥几家公司真正有人工智能需求,并且最低学历门槛为硕士。

学历不够、缺乏工作经验……王馨宇的求职困扰,也是很多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应届生面临的尴尬局面。

“有人工智能需求的企业往往对技术要求较高,90%以上的新入职人员都要求具备3年以上从业经验。”李盼盼表示,具备工作经验几乎是这类企业对求职人员提出的“硬杠杠”,但也不外乎会招聘10%左右的应届生作为储备力量培养。“就看机会抓在谁手里,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可多参加一些比赛项目,企业很在乎求职人员在校期间有无获得创新或技术性突破,这也是个人获得就业机会的资本。

身处机器人研究所展厅的宋爱国 华苏杰/摄

谈及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东南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宋爱国教授直呼“比较高”。“以东南大学为例,近70%的工科专业学生会选择读研,而剩下30%的本科毕业生最终也并非都选择了相关企业。”他表示,随着AI的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十年前博士大多会选择留在高校从事研究工作,而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博士放弃留校,接下了大院大所甚至大型企业抛出的“橄榄枝”。

自我赋能,硬核提升职场竞争力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展板 华苏杰/摄

选择了人工智能类专业,本科叠加应届是否就意味着失业?来自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小曹最近倍感困扰。

“如果你刚刚本科毕业,升学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你已经是硕士或博士,或你的创新成果已能够在行业中发光发热,那就尽情地去实现自我价值吧!”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胡旭晖给出了答案。

在做科研的青年教师胡旭晖 受访者供图

新一轮科技浪潮下,中国高校迎来史上最大规模专业调整。短短几年间,已有超50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成立专门学院。李盼盼坦言,当前AI领域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都存在人才缺口,除了市场紧缺的算法工程师、大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高性能计算工程师、芯片架构师等也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未来5~10年,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还将出现一个爆发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更加旺盛。

面对AI带来的就业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应如何应对?宋爱国认为,无论是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还是已有一些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只有不断赋能、主动应变,才能在新技术浪潮中乘风破浪,开创属于自己的职业新天地。“寻找实习机会、加强继续教育,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成为促进未来AI人才供需对接的关键。”

监制 杭春燕

策划 王晓映 张琳

统筹 朱威 陈逸颖

主持 陈逸颖

音频 艾陆琦 张宣 杨频萍

制作 华苏杰

文字 纪树霞

美编 郑玲玲

技术支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IL新闻创新实验室

交汇点新闻“播”浪鼓工作室出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