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故事】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装步七连是一支诞生于1927年的陕甘边红军连队。抗战时期,连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特务连,在雁门关黑石头沟地区两次伏击日军运输队,成功切断忻口会战日军补给线,被授予“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荣誉称号。2015年,“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战旗经过天安门,光荣接受检阅。

8月上旬,粤东沿海某海训场,“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的战旗猎猎招展,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红。即将投身演训任务的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装步七连官兵,昂首挺立于战旗下,庄严宣誓:“赤胆忠诚、敢打头阵,坚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胜利……”
声声誓言,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使命的庄重承诺——80多年前,雁门关黑石头沟的崖壁间,先辈们以无畏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如今的实训场上,新一代官兵紧握战旗,在强军新征程上奋力续写新的荣光。
敢打头阵:战旗的方向,就是冲锋的方向
8月6日,记者辗转来到七连外训驻地时,连续四五日的阴雨刚歇,潮湿的气息仍弥漫在驻地的每个角落。临时板房宿舍内,指导员黄勋略带歉意地招呼:“实在不好意思,条件确实简陋了些。”
不足10平方米的板房内,四张上下铺铁床整齐排列,地板被反复踩踏得破损开裂,只能用木板临时垫补。尽管天已放晴,前几日带进屋内的雨水仍在地板上留下斑驳水痕。隔壁临时连部的简易办公桌上,六卷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长征》等书籍摞成半米高。“最近一直在钻研连史,想把连队的根脉摸得更清楚。”黄勋解释道。
然而,书本的记载与真实历史之间终究存在距离。直至6月下旬的寻访之旅,黄勋带着连队官兵回到战斗打响的地方,亲手触摸岩壁上的弹痕,那段历史才变得愈发真切可感,也愈发厚重深刻。
为了这场寻访,连队官兵们从营地出发,辗转深圳、太原再转车赴雁门关,20多小时奔波后,终于踏上了这片浸染英雄热血的土地。
车辆沿208国道北上,在“雁门十八弯”盘山路上蜿蜒前行,一侧是如刀削般的千仞峭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峡谷。黄勋记得,车子刚驶入雁门关的山坳,车厢里就接连响起感叹声:“这里真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直逼太原,为配合忻口会战,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特务连(七连前身)在此两度设伏:10月18日,50余辆日军汽车进入伏击区,我军迅速开火,激战中又击溃阳明堡来援的200余辆敌车,双方鏖战至深夜;21日,数百辆南北对向行驶的敌车同时陷入伏击圈,战士们顶着8架敌机轰炸冲锋,最终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成功切断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补给线。
这场胜利,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敌后抗战的又一辉煌战果。“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场仗的意义远超战斗本身,它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黄勋动情地说。
沟谷旁,一座被炸毁的石桥墩静静矗立,这里正是70多位烈士永远长眠的地方。“我们第一任连长李子贵,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作为连队第42任指导员,黄勋对首任连长的事迹早已烂熟于心:1937年10月18日的伏击战中,连长李子贵身先士卒第一个跃出土坎、冲下山去,亲手击毙两名日军,其中一名还是少佐,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不幸的是,李子贵被敌人的冷枪击中,壮烈牺牲。
“还有很多英烈都没有留下照片,甚至连姓名也淹没在硝烟中……”站在遗址上,黄勋仿佛能看见先辈们依托险峻地形,巧妙隐蔽、勇猛冲锋、顽强阻击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趟寻访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根’,更是让每一代人都在历史现场完成一次精神的接力。”
正是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让连队赢得“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的荣誉称号。八十余载岁月流转,在红色战旗的引领下,连队先后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近千次战斗,被授予“夜老虎连”“尖刀七连”等荣誉称号。在战火的淬炼中,“赤胆忠诚、敢打头阵,坚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尖刀精神早已融入官兵血脉,成为连队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
敢于拼搏:从“铁脚板”到“两栖劲旅”,拼劲刻在骨子里
烈日灼灼,记者赶到濒海训练场时,连队官兵们刚结束一上午五六个小时的实训,正忙着清点行装,为即将到来的演训做最后准备。

自5月底进驻以来,这片濒海场地就成了实战化训练的“磨刀石”:山林腹地,两栖战车战斗射击考核火光四射,目标在轰鸣声中应声被毁;水际滩头,风急浪高,打头阵的战车如利剑般冲入波涛……实战化训练一场接一场,新战法训法在硝烟中不断得到检验。
80多年来,这支从陕甘烽火中走来的英雄连队,历经岁月洗礼和磨砺,早已完成华丽蜕变:从单一地面作战到基于信息系统的三军联合作战,从体能型到智能技能型。如今,他们已成为驻守东南沿海的一把“尖刀利刃”。
特别是进入新时期,面对“一无教材、二无经验、三无器材”的困境,七连官兵从零起步,钻透新装备性能,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累计取得上百项战法和技术革新成果,成为威风八面的“陆地猛虎、海上蛟龙”。

于装甲车驾驶员王党辉而言,每年的海训都是一场“硬仗”:前期要给装备做防锈蚀处理,中期带新训驾驶员打基础,演习时冲锋在前,结束后还要细致收尾。夏日的战车密封舱内,温度比室外高出5—10℃,“一待就是半天”是家常便饭,衣服经常能拧得出水。可每次分配任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先辈在雁门关靠腿跑,我们现在有了铁家伙,更得拼尽全力、练到极致。”
这份对“极致”的追求,恰是对连队血脉的呼应。1948年2月28日,瓦子街的硝烟里,连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数日拉锯。二排官兵用刺刀一次次杀退敌人冲锋,战士刘士塘浑身是伤,随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流血的伤口上,又握紧大刀冲进敌群,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段历史在荣誉室里、在指导员的讲述中频频出现,这份拼劲也早已深深刻进七连官兵的骨子里。
入伍11年的于江浩,是连队的“双料技师”——战区陆军射击特级、驾驶一级。当身高1.6米的广西新兵为仰角瞄准总差几厘米而急得直掉泪时,于江浩找来光学镜片、三棱镜,再搭配显示屏,自制瞄准检查仪,把误差实时投射到屏幕上,帮小战士一点点纠正动作。看着屏幕误差数值渐归零点,于江浩沉声说道:“当年先辈们打伏击,凭的不只是硬骨头,也要靠地形、动脑子;现在实训也一样,既要敢拼,也要会拼。”

近年来,无论日常训练还是重大演训,七连官兵始终将尖刀精神融入每一次冲锋中。一次实兵对抗训练中,担负主攻任务的七连所在营进攻受阻。连队主动请缨,从侧翼实施穿插突击。硝烟弥漫中,官兵们钻密林、跨沟壑,连续突破多道防线直插“敌”中军帐,一举扭转战场态势。
敢于胜利:冲锋不止,续写新时代的荣光

走进连队荣誉室,一双脚后跟严重破损的战鞋吸引了记者一行的目光。这双鞋的主人,是参加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二级上士张豪。
2015年初,当“要组建英模部队方队参加阅兵”的消息传遍军营时,入伍刚满1年的张豪激动地向组织递交了3份申请书,虽然此时身高还差1厘米,可他字里行间满对参加阅兵的渴望和热忱,最终打动了组织,被破例选为后备队员。
从那天起,训练场上的张豪仿佛被上了发条,每天14小时常规训练外,自己再加练2小时;为巩固动作定型,甚至绑着支架睡觉,夜里梦话都在喊“一,二!”从寒冬到金秋,天安门前96米的距离、128步的正步,他整整练习了6个月,每天上万次踢腿,足足瘦了20多斤。
2015年9月3日,当“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扛着战旗,作为第六个方阵走过天安门时,张豪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鼓点上。“走过天安门城楼时,我脑子里全是连史里的画面。先辈们在雁门关冲锋,我们在天安门受阅,都是为了胜利,为了荣光!”

荣誉室里,承载着连队精神的物件数不胜数,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意义。讲解员王涛告诉记者,连队有三件“传家宝”:除了张豪训练时踢破后跟的战靴,还有英雄李子贵用过的一柄大刀和英烈何吉勇血染的钢盔。这些静默的物件,就像一条条精神纽带,将历史烽烟与今日军营紧紧相连。
于江浩刚入伍时,对七连的历史还懵懵懂懂。直到新兵下连走进荣誉室的那一天,他才第一次真切了解到,自己加入的是一支历史如此厚重的英雄连队。而真正让他读懂这份厚重的,是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训练间隙、早集合、晚点名时,指导员总会提起那些用热血守护旗帜的先辈,反复强调“你们来自英雄连队,标准就要比别人高半截……”在这样的浸润中,那段峥嵘岁月早已化作集体记忆,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底。
在张豪看来,连队里从不缺榜样,既有历史深处的英雄丰碑,也有身边鲜活的标杆典型,比如,靠一股钻劲拿下两项技能特级的老班长,以全军拔尖成绩考入军校的排长,还有始终把标准、要求放在首位的连长……“在这样人人争先、事事创优的氛围里,你总会被推着向前,忍不住想变得更优秀。”张豪感慨道。
采访尾声,黄勋翻出手机里的照片:雁门关伏击战遗址旁,一棵油松幼苗立在石桥墩边,“去寻访时,我们想种棵树祭奠先烈”。他笑着说,打电话联系苗圃老板,对方起初以为是诈骗,一听他们是“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的,当即表态:“这树我捐了!”黄勋计划,每年寻访都要种下一棵。“过个十年二十年,这儿就成了松林。后辈再来,既能看见先辈战斗的痕迹,也能瞧见这片年年生长的绿意——就像我们一代代接过战旗,朝着胜利冲锋不止的模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陈祉樾/文 万程鹏/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