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勺嘴鹬的秋迁“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24日,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在那里用镜头捕捉到一只脚上戴浅绿色旗标“L7”的勺嘴鹬。经确认,这是一只在俄罗斯楚科奇民族自治区繁殖地出生的勺嘴鹬野生雄鸟,环志时为幼鸟。
脚上戴浅绿色旗标“L7”的勺嘴鹬
勺嘴鹬,是鹬科勺嘴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14至16厘米,大小与麻雀相近。它喙部扁平,像在头部安装了一个“勺子”,因其神态憨态可掬,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勺子”。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标志性候鸟,勺嘴鹬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海岸冻原地带繁殖,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越冬,在江苏、上海、福建等地中转停歇。
鸟类环志(旗标),是给鸟类佩戴“身份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鸟类集中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停歇地捕捉鸟类,为其套上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等标志物,测量登记身体各项数据之后进行原地放飞。此后,每当携带标志物的鸟类在世界各地被研究者或爱好者观测到,人们便会根据标志物上的唯一性编码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同步。
此次李东明拍到的这只勺嘴鹬,经确认,其于2023年7月8日自然孵化出生,同年10月23日,经历近9000公里的飞行首次踏足广东湛江,被发现并记录;2024年10月19日,在湛江吴川海边再次被发现。“每年8月前后,它们离开出生地,向南方迁徙,最多时有近一半勺嘴鹬到达条子泥湿地。”李东明说,“它们会在这里停留2到3个月,持续觅食以增加体重,将繁殖羽换成更适合越冬的冬羽后再继续南飞。条子泥湿地是它们中途停歇、补充能量的核心站点之一。”
东台条子泥湿地地处黄海之滨,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中间节点,是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黄金中转站”。这里拥有大规模的潮间带滩涂、保持最完好的原始生态,孕育了数百种底栖生物,是鸟类理想的“五星级补给站”。
近年来,条子泥湿地秉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建立“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的协同保护机制,形成“720”保护模式,探索出一条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新路径。通过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和退渔还湿等措施,累计修复湿地超过6万亩。此外,为解决候鸟栖息地不足的问题,条子泥湿地还创新性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的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确保在涨潮时候鸟仍有安全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如今,条子泥湿地已记录到414种鸟类,每年停歇的候鸟超百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