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华时论|常泰“通车”,相信的力量正跨江生长

9月9日,长江之上再添巨龙!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把常州到泰州的车程从1小时20分钟缩短到20分钟。这条钢铁长虹,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其中“失衡桥”三个字尤为亮眼。按常规对称桥型建设,会制造660亩“夹心地”,这对寸土寸金的常州、泰州而言是巨大浪费。造桥团队偏不信邪,用精密算法重新平衡载荷,一举设计建造出全球首座千米级非对称大桥,为发展省下宝贵空间。

在央视节目上,面对“(载荷实验)考前紧张吗”的提问,总设计师秦顺全的一句“我很有信心”,令人感佩,带给人启迪。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它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数据推演、是无数个日夜的模拟试验,是中国桥梁人数十年技术积累的集中迸发,更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坚信科学、坚信团队的精神底气。

信心,是一种可以传承的力量。大桥北岸的泰兴市,正是特级英雄杨根思的故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三个不相信”的英雄誓言,穿越70余载风雨,依然铿锵作响。“不相信”,是基于对战友的信任、对事业的信仰、对民族的信心,它是一种更深厚、更坚定的相信。相信的力量,从血与火的战场来到没有硝烟的工程战场,从一位战斗英雄传递到一群大国工匠手中。

回望来路,相信的力量始终奔涌在江苏的大江大河之间。上世纪60年代,在技术封锁、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正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建成这座“争气桥”,让中国人首次在长江天堑上实现了铁路公路的自主贯通。现在,我们拥有全球领先的碳纤维拉索、水下智能施工机器人,造桥硬件技术不断飞跃,但那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那份坚信能够攻克万难的志气与骨气,却从未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如今,“龙城”与“凤城”终得执手,隔江相望成为双向奔赴。一桥飞架,不仅缩短了距离,连结了民心,更重塑了发展格局。如果放眼长三角在大桥通车同日,常泰公交85路同步开通,以往需要多次转车、耗时漫长的跨江出行,变成了一趟公交直达的日常通勤。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大桥更是一条高效的资源输送通道。嗅觉敏锐的苏南企业早已“抢滩”泰兴园区,累计投资已超百亿元。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曾经被江水阻隔的要素,如今正依托这座新枢纽加速流动、重新配置。它正有力推动常州新能源产业与泰州大健康产业的优势互补,促进苏中板块深度融入苏南经济圈,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它让居民相信生活会更便捷、更幸福,让企业相信发展机遇更多,前景更广阔。

长三角,这片总量超33万亿元的经济热土,其活力的本质就在于连接与融合。常泰长江大桥,正是织密区域交通网、串联产业链上下游、催化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一环。它宏伟的身姿,不仅是令人赞叹的物理存在,更是一种发展信心的生动写照,它宣告着,只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发展的空间就能不断拓展,未来的图景就会愈发辽阔。大桥脚下,黄金水道千帆竞发;钢铁脊梁,撑起车流如梭要素往来。这座桥,是一座发展之桥,更是一座信心之桥,它彰显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笃行实干、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一群人的相信,让天堑终成通途;而更多人的相信,将推动我们奔赴更加壮阔的航程。

(袁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