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家“国家图书馆共建馆”,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在延续文献借阅与阅读推广等传统服务的同时,更主动寻求突破,将知识服务延伸至产业一线。开馆一年多,其产业信息服务已达4.73万人次。“我们不仅是静态的知识仓库,更要成为区域发展的‘动态智库’。”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副馆长周鑫这样诠释它的使命。

每天浏览图书馆推送的生命健康产业动态,已成为南京核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习惯。“他们提供的产业情报精准实用,尤其是政策解读板块,为我们项目申报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区核心产业,该馆连续推出《产业信息简报》《产业情报月刊》《产业政策汇编》等系列产品。目前,专业月刊已覆盖园区6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为企业追踪技术前沿、研判市场趋势的“信息参谋”。
为进一步拓宽服务半径,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与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管理局联手,通过“政府采购+图书馆选配+企业点单”的创新模式,将1100余册由国家图书馆精选的知识产权书籍,精准嵌入南京生物医药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5个产业信息服务网点。内容既涵盖专利、商标等“基础课”,也包含贴合新区产业方向的“专业课”,以“精准投喂”方式服务上万家企业。
从知识讲座到案例巡展,从“充电赋能”到“实战推演”,图书馆正以多元服务全面助力企业成长。9月11日下午,一场“知产助创园区深度赋能课”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举办,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光电部导师级审查员、江苏省知识产权专家智库成员范伟在“专利三部曲”的讲座中,系统阐释了企业如何通过精准检索挖掘创新、规避潜在风险、避开研发“弯路”。
他的分享让南京某工具制造企业技术总监刘女士受益匪浅,她告诉记者,他们在申报“某新型激光加工金刚石刃口相关创新技术”前,通过馆内专业的查新服务,确认了该技术在国内外公开文献报道中的新颖性,有效避免了重复研发的投入,为企业后续专利申报等工作扫清了关键障碍。
不仅如此,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的智慧服务还拓展至公共治理领域。在“南京北站”规划公示期间,该馆快速响应,发布舆情监测报告,从舆情趋势、热词分布、传播渠道等多维度解析民意,助力政府精准把握公众关切。围绕新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标,图书馆还完成了题为《让青年成长与新区发展双向奔赴》的深度研究报告,从职业发展、基础保障、文化消费等五大板块展开,形成17万字系统分析,为新区引才、留才提供了扎实的决策依据。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进一步将展览、讲座、培训与研学活动编织成一套可下沉、易触达的知识传播机制。这座超越传统借阅功能的图书馆,正转型为一个“流动的智慧市集”。在全国科普周期间,9家智能制造企业集中展示最新技术成果,将“智造高地”的宏观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体验,吸引近4万人次参观。一家机器人公司市场负责人表示:“这类直面市民的展示,既是企业曝光的机会,也是收获真实反馈的渠道。”
同时,科普活动也深刻触达青少年群体。江苏省集成电路学会副秘书长蔡志匡以“芯片是智能设备的‘大脑和心脏’”的生动比喻,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微电子世界。在动手制作飞机、坦克模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理解了深层的科学原理。

图书馆的延展功能为企业发展架起一座桥梁,让有价值的产业信息畅达园区和企业。在这里,知识服务变得可感知、可衡量、可持续,逐步成长为支撑区域创新与治理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这一系列探索,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面对当前公共图书馆普遍活力不足的困境,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勇于突破传统路径,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改革新模式,通过委托国家图书馆下属企业——北京国图文化负责整体运营,真正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办馆路径。
“国家图书馆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保障资源,借助其专业力量,我们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深入的产业咨询支持。”江北图书馆(新馆)副馆长周鑫这样说道。他原本就来自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深谙资源与服务融合之道。他告诉记者,随着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正加快打造产业信息AI咨询平台,持续引入和更新专业文献资源,为企业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一站式信息查询服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