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年水韵,润泽江苏。在这片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终与为民的初心交相辉映。一代代奋斗者以水为笔、以民为本,将安澜兴水、生态惠民的时代华章,深深写入江苏大地的壮阔图景。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来自江苏的高中生们以画笔为媒,将千年治水智慧与新时代水利成就凝于尺素之间。
画卷之上,流淌的不仅是江河湖海的水脉,更是绵延千年的文脉;笔触之间,勾勒的不仅是巍峨大坝与纵横渠系,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他们以独特的观察和青春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这既是青春的宣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实验学校)高二2班 王紫涵: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孕育了生命,承载着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水运与国运紧密相连,水利的发展更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应深刻认识水利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思考如何为水利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水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到现代纵横交错的水运网络,其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黄金通道,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更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现代,水运凭借着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等优势,成为大宗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长江黄金水道,是连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纽带,每年通过长江航道运输的货物量巨大,为沿岸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也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运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有力地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水利,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水利设施能够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水利灌溉工程如坎儿井,通过地下渠道将天山的冰雪融水引入农田,滋养了干涸的土地,使沙漠边缘出现了一片片绿洲,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还维护了当地脆弱的生态平衡;在洪涝频发的地区,防洪水利工程如三峡大坝,发挥着拦洪、蓄洪、错峰的关键作用,有效抵御了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保护了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为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利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水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水利应运而生。通过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技术,我们能够实时监测水资源的状况,实现对水利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预测水情变化,提前做好防洪抗旱准备,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这些科技创新,让水利事业如虎添翼,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如今,水利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更应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水利现代化、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水运与国运的交织中,书写属于新生代的篇章。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编辑|童婷婷
青评指导教师|万阳
设计|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