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瓜果飘香。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8团,一场简朴而热烈的消费帮扶产品发货仪式如期举行。满载着牛羊肉、干果、葡萄等优质农产品的货车,带着团场职工群众的期盼,缓缓启动,驶向数千公里之外的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这批价值450万元的“新疆味道”,不仅是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更是淮安洪泽人民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一份贺礼。
从“输血”到“造血”,帮扶之路越走越宽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其中,始于1997年的对口援疆工作,无疑是推动这片辽阔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无私援助,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促发展、惠民生、聚人心的磅礴江河。
本次发货仪式,是128团与淮安洪泽区开展的第四次消费帮扶活动。从最初的探索“输血”式帮扶到如今的促进“造血”式发展,消费帮扶已从一个创新“点子”,成长为连接两地市场、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据统计,截至目前,累计消费帮扶金额已高达1450余万元,这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是苏疆两地党委政府、广大职工群众和援疆干部人才的共同努力。
用“菜篮子”连起“钱袋子”,互利共赢成果丰硕
消费帮扶,关键在“消费”,核心在“帮扶”。它巧妙地将洪泽区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与128团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连接起来。
“对我们洪泽的群众来说,能便捷地买到正宗的新疆牛羊肉、香甜的葡萄,是丰富‘菜篮子’实实在在的福利。”洪泽区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而在128团的田间地头,职工们的感受更为直接。“以前担心好东西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现在有了淮安的对口帮扶,我们的销路稳定了,价格也更有保障,干劲儿更足了!”一位正在打包葡萄的职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优质的农产品走出了新疆,鼓起了128团职工的“钱袋子”;真切的情谊走进了心里,丰富了两地人民的“朋友圈”,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以“消费帮扶”引领,促进全方位交流交融
消费帮扶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它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疆两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门。随着一批批农产品东去,一次次互访考察、技术交流、人才互动也随之展开。
多年来,两地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招商引资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情谊在协作中加深,共识在交流中凝聚。开展干部培训、教学教研、文化交流、专家义诊等活动40余次。帮助128团培训117名连队“两委”干部,通过强化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切实提高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
赴南京、苏州、泰州、扬州、淮安、连云港、徐州、杭州、临沂、东营等地开展协同招商,实地拜访60余家企业,促成8家企业签订了总投资5亿元的合作协议。
回顾128团与洪泽区的合作,正是整个对口援疆工作的缩影。它生动诠释了从“单向援助”到“双向奔赴”、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的援疆理念升华。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必将如同天山上的雪松,扎根深厚,枝繁叶茂,为团场的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为推动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更多基层智慧和力量。(李宗恒、姚永建、杨洪成 成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