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以转型金融破题高碳行业“转型难”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传统高碳行业面临较大减排压力和迫切“绿色转身”需求。今年以来,江苏以“1+N+N”转型金融体系为支点,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实现多个“首单”突破,并以动态评级和利率浮动激活企业内生转型动力,有效破解高碳行业“融资难、转型动力不足”等痛点,为全国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探索金融支持路径“江苏方案”。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侧重有何不同?利率浮动机制如何运作?从单点突破到遍地开花,转型金融还有哪些堵点?记者采访了解。

行业首单频现,利率浮动激活转型动能

自2024年12月江苏银行为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钢”)发放转型金融贷款以来,近一年的时间里,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高级产品经理冷家豪时常与徐州分行负责同事复盘,并跟进企业节能减排情况。

“与其他贷款不同,转型金融贷款利率与企业转型规划中设定的碳减排‘小目标’相挂钩,会有浮动调整。”冷家豪告诉记者,以徐钢的项目为例,这是江苏省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企业计划建设水运码头、铁路专用线项目,提升清洁运输比例,并建设余压余气发电、烧结机技改、高炉煤气柜等节能减排项目,项目授信金额1亿元,贷款利率比正常授信价格低了30个BP。“如果今年企业顺利按照规划完成当年的降碳目标,就会继续得到更低的利率优惠,从而对企业降碳转型起到正向激励。”

这种“奖优罚劣”的利率设计,在去年12月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向顶峰油脂发放的5000万元转型贷款中同样体现。初始贷款利率2.5%,贷款发放6个月后,企业需提交转型计划实施自评价报告,测算碳减排实际效果,由专家依据转型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评级并对外公示,华夏银行根据评级结果调整贷款利率,形成“企业转型越积极、融资成本越低”的正向循环。如果评为“领先”,下调10个BP;评为“良好”,下调5个BP;评为“一般”,利率不变;评为“较差”,则上浮5个BP。

“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具有奖惩机制的转型金融产品,将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抵质押要求等与企业转型成效挂钩,向有明确低碳转型战略、内部治理完善的高碳行业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处长李军介绍,自去年以来,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省工信、发改、环境等部门,建立起包括1个转型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N个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N种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1+N+N”转型金融支持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传统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伴随着标准的落地,江苏迅速形成“试点突破、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今年3月,江苏银行常州分行为常州华美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发放全省首笔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表现挂钩转型金融贷款,总授信额度达2000万元;9月,江苏磊达集团成功获得江苏银行盐城分行发放的1.29亿元转型金融贷款,成为全省首笔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贷款的受益企业;工商银行泰州分行向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首笔转型金融贷款6157万元,成为江苏省首单有色行业转型金融银团贷款;10月,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收到25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成为江苏省首笔船舶制造领域转型金融贷款……这些“首单”不仅验证了转型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更通过利率浮动机制将金融资源精准导向低碳转型前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已向转型融资主体库内企业投放转型金融贷款超20亿元。

焦点各有侧重,从“纯绿增量”到“转型存量”

近年来,江苏在绿色金融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金融支持的焦点正在向更广阔、更艰难的领域扩展,即支持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如何区分?

在联合赤道金融机构业务部总经理朱赛看来,以往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主要是“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例如风电、光伏、绿色建筑等,这些项目本身就具有碳排放较低的。“我们日常面对的大量经济活动是高碳的,例如钢铁、水泥、化工、造船等,他们本身对成本资金的转型金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核心潜力所在。”

从银行从业角度,冷家豪认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在节能技术、能效提升等领域存在重叠,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绿色金融更关注“纯绿增量”,转型金融则更聚焦“转型存量”。

“江苏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推动传统行业特别是高碳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江苏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李军表示。

今年1月,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研究制定首批《江苏省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覆盖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印染、航运、建材、造纸等八大江苏特色高碳行业,列示了重点支持的转型路径及基准值、目标值等。高碳行业企业可以对照目录设定转型目标,制定转型计划、融资计划和治理计划;金融机构可以对照目录细化重点支持领域,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行业管理部门可以依据目录制定激励约束政策,指导辖内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等。

如何有效识别融资主体是否真的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李军介绍,目前江苏已建立“江苏省转型融资主体库”,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入库,并组织行业专家依据相关标准开展认定评价,定期对库内企业碳排放水平开展核验,防范企业“洗绿”、假转型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不少商业银行也以此为契机,在努力围绕转型金融发力。其中,江苏银行在业内率先发布《江苏银行转型金融框架》,并构建了涵盖钢铁、化工、造纸、纺织、机械等重点行业的低碳转型升级、低碳园区建设、企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转型金融服务体系。

从单点到全域,前景广阔仍面临挑战

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转型金融在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中展现广阔前景,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其从“多点开花”到“全面铺开”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朱赛向记者剖析,从企业自身而言,许多高碳企业既无转型规划,也未建立碳台账,还需额外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制转型报告,增加成本负担,且申请融资后,企业需向贷款行定期披露转型效果,若未达标可能面临融资成本上升风险,导致企业转型积极性受挫。

银行则面临激励机制缺失、授信审慎、风险评估难度大等困境。朱赛指出,高碳企业技术更新快、设备减值快,风险评估难度较高等现实问题,规模化落地还需系统规划。

某国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部门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目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转型金融尚无直接补贴或激励措施,期待适时出台相关制度,建立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活动的资金支持。他建议,对具有显著减排效应的转型项目,可给予一定融资成本优惠,激发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转型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性是转型金融发展的关键一环。业内人士呼吁,应要求高碳转型企业对信息披露的准确性负责,并建立有效的审计和核验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披露的可追溯性和实时更新,进一步提升披露效率与透明度。

尽管挑战重重,但业内普遍认为,转型金融是破解高碳行业转型难题的关键抓手。随着瓶颈的逐步突破,转型金融有望真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崔昊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