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实干笃行、勇挑大梁,江苏13市市长强信心开新局
    奋进江苏,实干2025。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定下了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涉及经济回升向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等方方面面。

做好今年工作,信心至关重要。2025,江苏各地如何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13位设区市市长。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陈之常:

坚持实干实效、扛起省会担当,奋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过硬答卷

南京市市长陈之常 

陈之常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产业强市突破口,抓牢科技创新主引擎,突出项目建设主抓手,干字当头、攻坚克难,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更好扛起挑大梁、作贡献的省会担当。

打好政策“组合拳”,聚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推动新街口、元通等重点商圈提质升级,促进文商体旅展联动,培育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增加高品质“好房子”供给,充分挖掘新市民和都市圈群体住房需求,巩固提升房地产市场回暖趋势。把项目建设作为“头版头条”,深入谋划推动“两重”项目,统筹推进500个省市重大项目、284个工业“双百工程”项目、352个城建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稳外贸稳外资,大力培育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办好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着力突破大体量制造业、标志性外资、总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做强创新“主引擎”,聚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建设,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增量项目引领石化、钢铁、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焕新,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强链,打造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和五千亿级新型电力产业集群,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服务、航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平台经济、总部经济集群发展,打造国家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下好改革“先手棋”,聚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发挥国家级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开放平台作用,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经开区、高新区转型发展。强化南京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市“幸福感”,聚力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好长江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一老一幼”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京。

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吴庆文:

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苏州市市长吴庆文

吴庆文表示,许昆林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目标制定积极可行,部署工作清晰具体,充分彰显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自觉、总揽全局的宽广视野和谋定后动的深思熟虑,是一份凝聚民心、提振信心、鼓舞人心的好报告。新的一年,苏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提质增效、创新转型,保持信心、保持定力、保持韧劲,干字当头、奋发有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发展方式变革,奋力“挑大梁”、当好“压舱石”,努力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苏州将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发挥特大城市消费潜能和制造大市供给优势,全方位扩内需、大力度稳外需。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首发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直播经济。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吸引力,扩大境外游规模和水平。深入推进外贸企业“全球行”,全力稳住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综合发挥跨境电商、中间品贸易、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仓等功能,奋力实现外贸突围。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统筹好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全力推进79个省重大、558个市重点项目建设。

苏州将坚定不移推动创新转型。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支持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载体更好发挥平台功能,提高创新产出效益。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加快打造“智造之城”。坚持“核心产业+”,实施产业梯次培育计划,推动更多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开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两业融合”。

苏州将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心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努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实施促进就业增收专项行动,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着眼人口形势变化,动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通不同教育阶段的难点痛点。持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稳步提升入学率。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用心关爱“一老一小”,建设康养超市和适老生活体验中心,推动幼儿园开办托育服务。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做好长期护理国家试点。完善一揽子生育政策,深化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省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赵建军:

努力交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的过硬答卷

无锡市市长赵建军 

赵建军表示,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是应对挑战、服务大局、昂扬向上、蓄能跃升的攻坚之年。无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书记信长星参加无锡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进一步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奋发作为,努力交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的过硬答卷。

一是聚力优服务增信心。突出强企筑峰,推动企业“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特别是深入实施并购重组行动方案,支持上市公司壮大实力、后备企业尽快上市、基金被投企业股权接续。突出为企减负,建强锡企服务平台兜底办理企业诉求,升级推开联合执法、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做好重点企业的精准支持。突出助企赋能,深化耕地保护“三提两严”和产业空间优化焕新“两大行动”,加强绿电绿证的足额保障、低价供给,更好满足企业用地用钱用人用能需求。

二是聚力扩内需稳外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放大春晚、入境免签、营商环境等效应,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财产性、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常态化开行太湖游轮。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确保省市重大项目三季度前全部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两重”投资超100亿元。拓展有韧性的开放,务实开展世界500强、“小而美”公司和在锡外资企业“三个敲门行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海外仓等新业态,精准服务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发展。当前,突出落实“迎新春开新局”助企惠民15项措施及“促消费旺文旅”10项举措。

三是聚力抓科创强产业。深入落实全省科技大会“五个走在前”要求,强化企业主体、成果转化和人才支撑,净增高企1000家,抓好新型研发机构“聚企聚人、提级提效”,新增产业教授25人、科技副总80人,更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认真落实全省新型工业化大会“五个三”部署,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持续扩大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显示度,抢抓机遇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新产业新赛道。

四是聚力惠民生固底板。守护民生幸福,着力提升加装电梯覆盖面、优质学位供给率、看病买药便捷度、物业服务满意度、拥堵路段畅行率等群众关切,出台实施生育养育支持政策,针对学校“排浪式”生源变化探索资源下探、师资上弹,统筹好校舍、教师公寓等建设。守护社会安定,聚焦“不出事、不亡人、不落空”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落实校园及周边安全提升实施方案和规范,切实防范政府债务和企业金融风险。守护太湖安澜,巩固阶段性成果,突出减磷控氮、管网提升、农田整治和生态清淤,确保水质稳定Ⅲ类、藻情稳步改善。

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长张彤:

牢记嘱托、干字当头、勇挑大梁,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南通市市长张彤 

张彤表示,省长许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理念新、文风实,强调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带动和支柱作用,多为经济发展吹“暖风”、多为经营主体送“暖流”,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彰显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厚的为民情怀。

南通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两会精神,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定扛起经济大市的责任担当,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交出“十四五”高分答卷,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以实绩实效为全省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一是做大总量。强化经济运行科学调度,持续跟进、加力落实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推出增量政策,统筹多业融合促消费,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用好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项目建设季度观摩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机制,扎实开展“万企大走访”,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降成本、增效益,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调优结构。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大力实施产业能级提升、科创人才引领、扩大有效投入、海洋产业壮大、集群筑峰强链、智改数转网联、开放协同配套、两业融合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绿色安全护航十大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力争高技术制造业、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以上,三年内培育3个超三千亿产业集群、3家千亿级企业,推动更多产业和企业站上潮头。

三是创新引领。聚力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落实清华北大“南通企业家日”等合作机制,加快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南通校区)落地,推动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等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企业研究院、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攻关项目,持续实施“江海英才”集聚行动。

四是提升能级。协同推进跨江融合,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方案尽早获批,清单化、项目化推进重大事项落地见效;结合“八龙过江”优化产业、城市、交通等功能布局,积极融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统筹全域向海发展,培大育强海洋装备、先进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标性产业,集聚壮大航运物流、海洋信息技术服务两大支撑性产业,做精做特海洋渔业、海洋文旅两个提升型产业,积极布局海洋生物医药、零碳负碳等前瞻性产业,力争涉海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省人大代表、常州市市长周伟:

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打赢“十四五”收官战

 △常州市市长周伟

周伟表示,2024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全省第一,税收占比全省第一,各项事业在万亿新起点上迈出坚实步伐。常州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两会精神,坚持“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不动摇,聚焦“532”发展战略不松劲,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打赢“十四五”收官战,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保持定力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常州将进一步完善“1028”产业体系;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产业基地化”向“集群规模化”升级、“汽车电动化”向“智能网联化”演进、“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另外,深化“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建设,推动龙城实验室纳入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体系,提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能级;通过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不遗余力增强发展内生动能。常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同时,聚焦国企、金融、公共数据、土地要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做好改革的立题、破题、解题文章;支持企业稳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等。

三是拓展空间格局,精准发力提升城市风貌品质。常州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淮泰常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完成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等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和实施老城厢改造更新,加速推进常州南站等重要功能项目,焕新青果巷、老西门等重点片区,统筹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通过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常州样板。

四是厚植生态底色,加倍努力打造美丽常州名片。常州将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所有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全面完成“美丽河湖”建设任务,确保长江流域水生态稳步提升。通过深入实施“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五是改善群众生活,凝心聚力建设幸福和谐家园。常州将高质量完成十大类民生实事,不断擦亮“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健全“家门口”就业服务机制,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 优化“一老一幼”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确保基层稳定、社会安宁。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长王剑锋:

坚定信心、干字当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徐州市市长王剑锋 

王剑锋表示,新的一年,徐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奋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干出扎扎实实的发展业绩,更好担负起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任。

第一,坚持紧抓快干,全力稳定经济增长。抓紧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跑出“快于全省、好于周边”的“加速度”。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商旅文体融合联动发展,充分释放区域中心城市消费潜力,全生命周期提速省市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343”创新产业集群实力和现代服务业量级,工业经济规模突破9000亿元,服务业规模在万亿元台阶上再攀新高,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优质增量。

第二,坚持敢闯敢干,纵深推进改革攻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抓好各领域改革,勇于先行先试、自主探索,推进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提升改革整体效能。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和集聚辐射能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打造徐州科创圈和区域科创中心,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上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走出以创新引领转型的“徐州路径”。

第三,坚持埋头苦干,提升城乡宜居品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规划、建设、治理、经营水平,突出抓好“里子工程”,稳步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加快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示范段更新建设,持续抓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和易涝积水点整治,精细化治理各类“城市病”。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深化推广“马庄经验”,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刷新群众幸福指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办好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千方百计助企稳岗扩岗,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让老百姓腰包更鼓、家底更厚。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优质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省人大代表、盐城市市长张明康:

以实干实绩,体现担当作为

盐城市市长张明康 

张明康表示,盐城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激活力,以绿色促转型,以低碳树标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盐城更大贡献。

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勇当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分产业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2%。按照“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要求,加快推动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试点建设,培育一批零碳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集聚高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标准打造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推动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扎实抓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企业股改上市工作,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优化提升“盐诚办”营商环境,深化开发区“一园一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接轨上海大都市圈,依托沪苏、常盐、苏盐等合作共建园区,推动与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融合、公共服务共享、基础设施联通。积极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国家级综保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提质增效,精心办好跨国公司江苏盐城行、第26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韩日盐城文化周等特色活动,持续打造“投资盐城”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用心用情办好40件实事项目,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强化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扎实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盐城家政”服务品牌建设三年行动,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以上。坚持教育优先,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开展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区域覆盖。推进健康盐城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健全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运行机制,完成老年人肿瘤标志物筛查33万人以上。利用公园绿地、高架桥下等空间资源,新建或改建各类球场136片。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长顾坤:

抓项目、重营商,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淮安市市长顾坤 

顾坤表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必须抓实项目这个“牛鼻子”、营商环境这个软实力。淮安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两会精神,紧紧围绕成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强化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全力推动工业扩总量与优结构、增质效与提速度协同并进,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以更多过硬发展成果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一是大力实施项目招引“4155”工程。积极构建高水平招商选资新模式,全力主攻龙头型大项目、专精特新好项目,精准高效配置招商资源,精心办好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确保全年协议引资总额超4000亿元,新签约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000个以上,其中超30亿元项目50个以上,新签约科技型项目500个以上,当年签约当年开工400个以上。健全科学研判、项目准入和投资监管机制,确保项目实打实。

二是大力实施项目建设“1533”工程。深化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全要素市级统筹,进一步提高项目转化率、产出率和贡献率,确保工业投资超1500亿元,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500个以上,新竣工300个以上,竣工项目转列统企业300户以上。强化“亩产论英雄”,大力培育新增长点。

三是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以“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为引领,“一业一策”持续强核、育链、壮群,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千企技改、企业上市以及新一轮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确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过千亿元。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积极推进盐穴综合利用,带动新型储能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市级精加工中心、模具产业基地等“五中心一基地”和中试小试等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1小时工业配套服务圈。

四是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体系和省内创新资源布局,着力提升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功能,深化宁淮科创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分院、南理工淮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扎实开展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提速行动,大力实施“雁归”“留凤”工程,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五是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环境最优“四最”营商环境集成改革,不断以营商环境软实力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着力提升物流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创新要素供给模式。

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市长万闻华:

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多作泰州贡献

泰州市市长万闻华 

万闻华表示,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强调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在重点领域营造更加充分的先行优势”。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之重,深刻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既抓住了发展的主要矛盾,又聚焦了发展的核心任务,更突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泰州抓好今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工作指引。

我们感到,省政府始终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上,报告部署的今年十个方面重点工作,前三项都是经济工作,既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又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任务,符合发展形势变化和阶段特点。我们将坚决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以筑牢经济基本面为目标提振消费、扩大投资、稳定外贸“三管齐下”,以构建“大海新晨”产业体系为牵引建设产业强市,以深化“产创融合”为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培育优质企业为抓手提升发展质态,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们感到,省政府始终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谋划工作布局,“积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提升制度性比较优势做了细化具化,“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对提升综合性发展优势做了系统布局,展现了省政府落实“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的全局站位。我们将把现代化交通体系作为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先手棋,以科创、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为重点,深度对接上海大都市圈、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化锡常泰跨江融合、沿江腹地空间融合和城乡功能融合,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借势提升,在错位发展中实现特色提升,在联动发展中实现整体提升,通过更大范围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发展战略纵深。

我们感到,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任务占据工作部署的“半壁江山”,提纲挈领阐述了“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描绘了美丽江苏生动图景,因时因势强化了文化强省建设地位,实实在在传递了发展为民追求,态度鲜明表达了守牢底线决心。我们将树牢造福人民的正确政绩观,充分尊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安危冷暖处察民情,在日常点滴中听民意,用真心实意聚民智,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创新,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有度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接续推出一批合规合意合适的惠民生、暖民心成果,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人大代表、扬州市市长潘国强:

更大力度推进 “三个名城”建设

扬州市市长潘国强 

潘国强表示,做好2025年工作,扬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对照“冲刺决胜年”目标,更大力度推进“三个名城”建设,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努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一是聚力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力,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举办工业母机及机器人、航空等特色产业发展活动,布局打造航空、光储充等专业园区,推动“613”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大力实施“百校千企”协同创新计划,提升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能级,统筹推进科技招商、高企培育,积极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持续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推进列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抓好“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查一次”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打造“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努力创造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

二是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城,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全力做大做强文旅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加快实施“运河十里”、运河非遗文化园等重点项目,提升瓜洲、十二圩等重要节点开发运营水平,策划更多精品旅游线路,更好展现世界运河之都的良好形象。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系统实施南河下、仁丰里国家文化保护提升项目,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社会参与等新举措,确保文化遗存真实性、传统风貌完整性、社会生活延续性相得益彰。努力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加快招引文旅头部企业,精心策划开发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打造更有创意、更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三是持续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着力增强综合承载力。始终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加快建设“蔚蓝扬州”“水美扬州”“净土扬州”,系统实施“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专项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大力实施55件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主动顺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确保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普惠、便捷可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人大代表、镇江市市长徐曙海:

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镇江市市长徐曙海 

徐曙海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鼓足干劲、提振信心、真抓实干的强烈信号,展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为我们抓好今年工作绘制了施工图。镇江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即将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我们将坚持干字当头,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发展,扎扎实实把报告中的部署要求转化为镇江行动,拿出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深度激发需求潜能,打造经济增长“强引擎”。继续锚定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的目标,推动“三驾马车”齐发力。把促消费作为“重头戏”,开展好消费提振行动,加力推动消费场景升级和数字赋能,促进“文旅商体”深度融合。把扩投资作为“主攻点”,强化产业链思维、市场化思维、场景化思维抓招商,开展全周期穿透式服务,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2300亿元,省重大项目和市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达到610亿元。把稳外贸作为“基本盘”,深入推进“百团千企”拓市场行动,努力守住外贸千亿底盘。

二是聚力做强工业经济,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开发园区建设提升,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加快升级园区硬软件基础设施,高效保障优质项目用工、用地、能耗和环境容量指标,让园区成为培育优质企业的“肥田沃土”,真正挑起经济发展大梁。着力建设优势产业集群,谋划设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在做强“四群八链”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再聚焦其中2~3条产业链,着力培育其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三是深化区域协同创新,谱好合作共赢“协奏曲”。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南京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达到220亿元。加快建设G312产业创新走廊,系统布局区域内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力度,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借全球、全国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坚持为民造福宗旨,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强财政“三保”支出兜底,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精心办好40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全面推行房票安置、住房以旧换新,努力让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逐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提高政府办学办医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毫不放松兜牢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社会稳定等方面底线,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市长邢正军:

奋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连云港市市长邢正军 

邢正军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积极奋进,“十个方面”工作部署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2025年,连云港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连云港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奋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努力争取更好结果,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着力提升有效需求,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放大“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培育有质量的外贸,加快推进22个省重大项目、582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完成产业投资1500亿元,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培育水晶、穿戴甲等跨境电商产业带,全方位扩大内需,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着力推动产业强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数实融合,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石化产业“减油增化”,推动新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瞄准硅材料、碳纤维、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聚焦突破,积极布局氢能、安防、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新赛道,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华药港”、全国知名“中华材料港”。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建设“一带一路”强支点。以推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全面融入长三角发展、做足陇海线文章,加快建设国际枢纽海港,优化“连申快航+铁路”等多式联运体系,持续提升“两基地一班列”运行质效,加快实施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等项目,全力推动东中西、南北区域合作,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办好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深度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强蓝色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提质发展国家级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统筹实施陆基育苗、工厂化养殖、滩涂立体开发和智慧渔场建设,加快推进工船养殖三文鱼项目,着力壮大海洋装备产业园、海鲜电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突破海洋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海洋治理水平,加快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连云港样板。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建设幸福连云港。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打造山海特色公园城市,不断扩大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优质服务供给,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查一次”等集成改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市长刘浩:

踏踏实实抓落实,坚定信心、砥砺前行

宿迁市市长刘浩 

刘浩表示,深入贯彻落实重大使命、重大要求和重大任务,宿迁安排了一系列务实工作举措,展现了“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下一步,宿迁将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落实,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为不断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更多宿迁贡献。

第一,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奋力提高经济发展贡献度。牢牢把握“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目标定位,排出增长点、支撑点,逐月分析、逐季调度,推动能快则快、好上加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全省占比持续提高。坚持项目建设高效率,加快建设638个“三大类”项目和26个列省重大项目,编排一批高铁高速、地下管网等储备项目,306个新开工项目一季度前期手续办理完成率超70%、上半年开工率超8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坚持“干字当头、只争朝夕”,落实春节期间支持稳岗留工等政策,清单化引导重点企业连续生产、重大项目连续施工,以一季度“开门稳、开门好”为全省良好开局多作贡献。

第二,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服务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接续实施千亿级产业攻坚,推动优势产业“筑峰”、重点产业“进阶”,年内绿色食品产业迈上千亿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500亿元。深入开展新质生产力“1+3”行动,建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0%,未来产业产值达350亿元。狠抓企业梯队培育,年内新增销售超百亿企业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上市企业1家,规上工业企业达3350家。精塑“中国酒都”“中国膜城”“华东光谷”特色产业名片,年内酒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膜材料、激光产业产值全国占比分别达8%、6%。

第三,深化“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努力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主动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宿迁深化“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系统实施“十大工程”,年内100项改革获省级以上推广。积极培育优质生产要素,发展绿电开发、数字经济、智慧农业新业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新增省级以上数据要素应用典型案例10个以上。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扩面提效,打造“办事不求人、来了不想走、投了还想投”的营商环境。

第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宿迁样板”。统筹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优化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大美田园、和美家园、富美农园”建设试点,建好黄河故道沿线、洪泽湖沿线等八大示范片区,150个行政村达到和美乡村标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李梦雅 朱鲸润 葛小林 邢志刚 张晓培 陶展 姜振军 张海峰 李子璇 韩秋 顾潇 庄剑翔 曹德伟 王晓宇 杨亦文 陈莹 严君臣 毛晓华 何洁 徐晓安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