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自徐州下圆墩遗址的千年土层上苏醒,沿着七里中轴线缓缓北行。它掠过户部山停车楼的幕墙,融入剪子股菜市升腾的烟火气,漫过徐州文庙青石板路的温润光泽,再将光线温柔地映照在徐州黄楼的飞檐翘角……
黄楼晨曲 冯伟宁 摄
这条贯穿古今的轴线,宛如一条时光隧道,一头连着彭城文明的遥远源头,一头通向都市生活的当下现场,它不仅串联起彭城七里的前世今生,更在无声地丈量着一座古城在更新中葆有的温度。
在这里,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的断裂,而是一场与历史温柔对话的延续,是一次让千年文脉与市井民生双向奔赴的诗意实践。
文脉:一次跨越时间深处的回响
“彭城”二字,本身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意象。它让人们想起彭祖的长寿智慧,想起楚汉相争的金戈铁马,想起苏轼“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的坚定。而作为徐州文脉中轴线的彭城七里,恰如这座城市掌心绵延的纹路,记录着沧桑变迁的生命轨迹。
彭城七里项目的精髓,在于它懂得“留白”的艺术——不是将历史连根拔起,而是在现代城市肌理中为传统预留呼吸的孔隙。
下园墩遗址公园 杨阳 摄
“彭城七里的设计,在保护徐州历史文脉、彰显特色文化风貌的同时,推动徐州城市更新与文脉赓续。”聊起彭城七里的设计理念,“彭城七里”规划设计师冯正功用“基于文脉的新空间”总结道。
从下园墩遗址到故黄河畔的黄楼,这条贯穿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线,凝聚了徐州数千年的历史记忆。235处历史文化遗存被巧妙“串珠成链”,彭城七里努力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
那些斑驳的砖墙、蜿蜒的巷弄、古老的树木,都被小心翼翼地编织进新的城市图谱。这种更新,宛若一位古籍修复师,以匠心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让沉淀的记忆重见天日。
文庙街区
尤为珍贵的是,项目让文化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现场。当游客在回龙窝街角邂逅一场徐州琴书表演,当居民在修复后的院落里品茶论道,文化便如空气般自然流淌。这种“活态传承”,让文脉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化作城市前行的轻盈翅膀。
烟火:一项民生改善的城市实践
与一些纯粹追求经济效益的文旅项目不同,彭城七里项目从规划之初就明确了“文旅融合、民生优先”的原则。一系列民生配套项目的同步推进,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理解。
户部山停车楼 云轩供图
近日,户部山停车楼开始试营业,新增156个车位,解决的不仅是停车难题,更是城市空间的“呼吸之道”。这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如同一个精妙的时空转换器,将拥堵的地面空间还给了漫步的行人与交谈的邻里。
剪子股菜市则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奏,它也被徐州市民称为最“不务正业”的菜市场。这座菜市以“市井烟火”为主题,规划涵盖菜市场区、餐饮区、教培办公区、生活配套设施及时尚餐饮区五大功能区域,将满足市民多元需求。这里的智慧,不是冷冰冰的科技替代,而是为市井生活注入的温情助力。
剪子股菜市开门营业
富国街的改造,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优雅谈判。历史的肌理在街区绵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眼前呈现。老字号店铺的招牌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包浆,店内却进行着电商直播……这种“外旧内新”的智慧,让老街既保留了记忆的厚度,又拥有了现代的活力。
石磊小区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的启用、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的亮相等,这些镶嵌在彭城七里文脉中的更新,将服务嵌入生活圈,让千年文脉有了可触摸的“骨骼”与“肌理”,也让市井街巷有了阳光般的温度。
共生:一场文旅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彭城七里最动人的篇章,在于让文旅与民生二者如交织的经纬,共同编织成就了城市的美好图景。
为展示文化而修复的院落,同样成为居民休闲的场所;为旅游打造的步行街,同样激活了本地商业的生机;为整治周边环境改造的公园,实则改善的是市民的休闲空间……这种“一石二鸟”的智慧,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双重效益,让此次城市更新收获了更多认可与点赞。
黄楼 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9月28日,作为“彭城七里”重要节点的黄楼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经过改造,公园面积由原来5000多平方米拓展到12000多平方米,让公园与夹河东街相互衔接,提升了公园的通达性,形成了“历史遗迹、现代通道、城市街道”的视觉通廊。通过修复历史遗迹、重构空间功能、植入智慧化服务,打造了一处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空间。
建成后的黄楼胜迹,将整体移交徐州市文旅集团负责运营,以城墙上的黄楼为中心,通过各主题活动的举办,吸引游客参观游玩,联动周边商业,形成“以园兴城”的文旅产业链。
作为城市文脉,彭城七里的建设与更新,一直吸引着无数市民关注。当数字体验馆以“科技+文化”重塑交互场景,当状元府片区在“修旧如旧”中彰显风采,当土城汉风片区用景观整治激活汉代遗迹,现代工艺与传统技法于此交融,这条承载千年记忆的文脉,正以崭新姿态,续写着古城徐州的时代新篇。
启示:一座城市更新的诗意哲学
黄昏时分,当彭城七里的灯光次第亮起,黄楼的檐角在故黄河中倒映出灵动的曲线,户部山停车楼的亮化与老宅的灯笼相互辉映,剪子股菜市的喧闹声与饮食文化博物馆的演出音乐声交织成趣,居民与游客在同一家茶馆品茗,历史与未来在同一个空间对话。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开馆
当千年彭城与当代七里在此相遇,当历史文脉与市井民生在此交融,这一刻,我们看到的彭城七里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温度、关于记忆、关于生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更新的诗意哲学——真正的城市更新,是让城市成为更多人愿意扎根、生长、做梦的地方。
彭城七里的实践告诉我们,城市更新应当如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既要“师法自然”,懂得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又要“借景生情”,善于将历史元素转化为当代价值,重在激发内在的生命力。
城市的本质不是建筑的集合,而是生活的容器。应当能够安放人们的身体与灵魂,既提供物质的便利,也给予精神的慰藉。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应只是经济的增长,更应是居民脸上满足的笑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邢志刚 张晓培/文 郑阳/摄(除标注来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