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每周一星——杨东亮




专刊题额:言恭达



每周一星——杨东亮



杨东亮,字晓琰,别署遯盦、信庐、空斋、观风堂。1983年生于甘肃静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部书界高研班成员,九届国学修养班成员,首届文心问墨班成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专任教师,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书法院院聘书法家,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2016、2017、2020年度优秀书法家,名家名作优秀青年书法家2019年度人物,2019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新锐人物。

书法作品入展文化与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主办的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展览二十余次,获全国第三届行草书法大展等全国展赛最高奖十余次。并先后获得省、市、县党委政府文艺奖。
















名家点评


追慕意外之美

——杨东亮的诗书学习之路

道法无法

他习书才十年有余,作品即入国展,还偶有获奖,其笔墨富于变化,章法自然天成,但却是书法学习的“反面教材”,既没有从小开始练书法,也不是从楷书而是草书开始习字。出人意料的是他学写书法的老师是一位县城里的英语老师,独擅草书,老师主张“读帖重于临帖”。2006年,那会他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四年时间,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乡下的业余生活无聊才开始学习书法,在成家之前,每个周六都专程从乡下跑到县城去学习,晚上就住旅馆。看老师写字时经常盯着笔尖看笔锋的运转,一个寒假后,几乎能预判老师下一笔的走向,甚至连下一篇要写的内容都八九不离十。他说:“看高手写字和自己临帖的收效是很不一样的。”老师耳提面命,学生心摹手追,功到自然成。据他介绍,他是同门四十多位师兄弟中唯一一位没教过学费的弟子,但不可否认也差不多是最好的一位。他自述从2008年至今每天都会坚持写字,在乡下工作时早晚各写1小时,2012年底调到县城工作后早上不方便写,就晚上写2小时。在回答笔者问其为何进步“神速”的问题时,他说:“我的学习习惯是先搞通原理,很多人起步时是马马虎虎地学。”此外,虽然他学旧诗也没几年,可是诗作却是地道的古人用语和典故,“习作即为佳作”,这样的成长路径总是让人感到疑惑,此子从何而来,如何学得这么快?他学诗的路径也与很多人不同,不是从王力的《诗词格律》开始,而是从中书协副主席林岫的那本内部教材《诗词知识与创作》开始的,当时他在中书协培训中心函授,上课时只有此书没搞懂,后来就从头到尾认真搞了一遍,还自己做了一张格律的表。对诗词的兴趣缘于他小时候对唐诗的积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背了很多唐诗,经常是大冬天站在院子里,父亲要求我背会了才能进门,那时候天气很冷的。爷爷也教我背《汤头歌诀》,是古药方编成的歌谣,里面有简单的制药方法,从中了解了古文的词汇。”他的父亲是高考落榜的高中生,爷爷则是位老中医,这样的家世背景,使得东亮虽然没有从小开始练字,但却隐隐与传统和文化结缘。而他剑走偏锋从行草入正体又由书法入旧体诗的经历,也表明世间本无法,万法归一,惟有学法。一旦他对某个领域产生极强的兴趣,就展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力与效率,这背后正是他“搞通原理”注重方法的巧学。扬雄言:“书,心画也”;苏轼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东坡追求“意造”而非“点画”,这种注重内在精神与主观情感表达的创作初衷,或许正是东亮不逾规矩,一以贯之,追求心画而非点画的基本意识。(节选)

——陈龙

(创作人、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