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95后“新农人” 自述:我的农场从负债百万到实现销售千万




现代快报讯(记者 曹德伟 文/摄)9月,华梦丽刚过完27岁的生日。十年前,她受家人影响立志学农,2013年考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后,华梦丽留在句容农村经营农场,成为一名 95后“新农人”。这几年里,她的农场经历了两轮转型,从亏损百万到扭亏为盈,实现销售产值千万元。几年来,她累计帮助300余人次实现就业,她是怎么“逆袭”的?以下是华梦丽的自述:



△ 华梦丽在农场办公

放弃高校工作经营农场

我们家从事农业,爸爸在句容天王镇经营农场,耳濡目染,我也对农业很感兴趣。十年前,我还在读高中,因为从事农业方法不得当,农场已经亏损百万。那时候我就想着大学要学农,帮家人分担。

2013年,我来到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园艺技术专业,在大学里我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各类农业知识。因为成绩不错,2016年毕业时,学校邀请我留校任辅导员,但我希望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用在农村大地上,就婉拒了,最终还是接手经营起家庭农场。



△ 华梦丽在稻田里

刚到农场时,面对亏损百万的窟窿我心里也挺没底的,但转念一想,再差也不过如此了,自己有知识有技术怕什么。何况,这些年,当地政府、农业农村局都对农业高度重视,各类研讨会、培训时而有之,多向专家请教总会有出路的。

我们的农场有一千亩,种植梨、黄桃、水稻、草莓、南瓜等各种瓜果蔬菜。农忙的时候,每天清晨5点半左右就开始下地,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农场里的活多,人家看你干了,自然也干得有劲。



△ 华梦丽在稻田里

“起得比鸡早”还算容易,如何打开销路才是难题。水果的成熟期都很短,拿黄桃来说,也就不到1个月的时间,如果不卖出去就会烂在地里。一开始为了破局,我和5个创业伙伴自己去南京找熟人、跑市场,免费请别人品尝,我们摆过地摊也上门推销过,慢慢地几个月下来攒下了一定的客源,总算摸到了一点方向。

11个月零7天完成了首轮转变

2017年,我们决定突破传统农业模式向体验式农场进军,简单来说就是除了传统模式的农产品销售之外,引导游客参与农耕体验,比如以家庭为单位挖红薯,采摘梨子自己榨汁,喂养小动物等。随后,农场从单一的桃、梨等果树种植开始发展为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集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等多个农业项目于一体。

11个月零7天,我们成功转换成体验式农场。更可喜的是,凭借前期跑客户攒下的熟人市场,当年就扭亏为盈,前来游玩人数突破了5万人次,实现销售产值1500万元,复购率达75%以上。



△ 华梦丽和团队成员在开会

现在想想当时的成功,其实是抓住了市场风口。那几年,全国各地乡村游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对农事采摘体验感兴趣,而我们做到了果牧全年供应,“游玩赏食宿”五位一体,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再者,差异化也是我们在市场上能够成功的一大因素。比如水稻,当时铺天盖地都在种南梗,我们另辟蹊径选择了杂优,亩产能够达到1200斤,产量高了,效益就高。杂优煮出来更香,适合“三高人群”,5元一斤的价格深受前来农场旅游的中老年人喜欢。再比如黄桃、梨,别人套袋,我们都是露天生长,虽然虫害等自然因素会有一定损耗,但更绿色健康、口感更好。



△ 华梦丽在稻田里

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水果市场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这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利好消息。我们的客群主要面向南京,几年前众彩水果批发市场的梨才收6毛钱一斤,但现在的批发价已经达到3.8元一斤,包括水稻,几年前收购价1.15元一斤,现在涨到了1.45元一斤。

让更多乡亲们以农致富

如果说体验式农场是我们的第一轮转型,那么目前我们在做的科技服务就是第二轮转型。



△ 华梦丽在实验室

2018年我们筹备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室,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试了上百种配方,研究出适合草莓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使用这一配方可以帮助草莓苗大大提高抗病害能力,亩产提高20%,帮助农民增收2000-3000元。

之后几年,我们的部分精力开始向前端转移,为农业创业者服务,提供抗病害能力更强的草莓苗及种植服务。目前我们的客群有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前不久刚打开连云港市场,和黄川镇签订了300万株的种苗供给协议。



△ 村民在农场干活

这些年,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已经成为大有可为的一方天地,地里也能生出“金元宝”。迄今为止,我们农场已累计带动就业300余人次,为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一年带动农产品销售86万斤,2021年实现人均增收32000元。



△ 华梦丽在创业大赛中获奖

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而科技兴农人才才是关键。这几年我发现,从事农业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在政府组织的各项培训中出现了不少同龄人的身影。我看到一组数据:2020年,句容市返乡创业大学生达664人,成“归潮”之势。就连村里老乡们的想法也在悄悄改变,以前大家都觉得“如果读书不好将来只能回家种田”,而现在他们会说“让子女好好读书,将来才能种好地。”

当“新农人”虽然很苦,但我希望未来能把农民这一职业坚持下去,为农业作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带领更多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