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首次批量“走”出南京,20部珍稀文献亮相江南文脉论坛




现代快报讯 明嘉靖四至六年印刻的《史记》,清乾隆三十年印刻的《水云集》,从日本“回流”的清光绪十年印刻版《荀子》……11月19日,“珍稀文献展——朴学视域下的清代刻版”亮相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

△ “珍稀文献展——朴学视域下的清代刻版”亮相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

这是南京图书馆的珍稀文献首次批量“走”出南京,和专家学者面对面。

20种明清刻本和专家学者“零距离”

这次展览,南京图书馆一共“捧出”包括《史记》《经典释文》《大广益会玉篇》《李太白文集》《列子》等20种明清时期的刻本。除了两部《史记》是明代嘉靖刻本,其它均为清代刻本。

△ 《史记一百三十卷 》 (汉)司马迁撰  明嘉靖四至六年王延喆刻本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介绍,这些珍稀文献,由于比较珍贵,都藏于南京图书馆“深阁”之中,很少与公众见面。这次是南京图书馆的古籍首次批量“走”出南京,和专家学者“零距离”接触。“之所以把古籍带到现场,也是我们工作理念和服务的创新。”

“江南文脉和南京图书馆的古籍有着很深的渊源。”全勤说,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江南图书馆。当时,江南图书馆的首批古籍就来自晚清藏书家丁丙的八千卷楼。“它和江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互为共生共荣的关系。”

为卖好价钱,明代也有冒仿古籍

展览现场,有两本《史记》,都是明嘉靖四至六年印刻,一本是王延喆刻本,一本是王延喆刻重修本。仔细分辨,王延喆刻本相对“素净”。

△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明嘉靖四至六年王延喆刻重修本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介绍,宋代是历史上版刻的成熟期,文本也逐步稳定下来。从版刻史来说,宋刻古籍多是后世古籍的祖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清时期宋刻本已是罕见的文物性书籍。因此,为了能让更多人见到宋刻本面貌,翻刻宋本成为一种风尚。

这次展出的王延喆刻本,之所以相对“素净”,是因为书商把王氏牌记的出版标志割去了。“而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误以为是宋刻本,从而抬高身价。”韩超说。

日本“回流”善本,纸张珍贵

除了《史记》两本外,还展出了《水云集》《湖山类稿》两部书。“它们是同一块底版,相当于是一版的二印和三印。”

△ 《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  (宋)汪元量撰  清乾隆三十年鲍氏知不足斋刻后印本

△ 《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  (宋)汪元量撰  清乾隆三十年鲍氏知不足斋刻本

韩超翻开《湖山类稿》,发现有4页空白。“清代,古籍也越来越少,怎么让人看到更久远的‘古籍’样子?《湖山类稿》就是按照收藏来的时候的样子印刻的。”韩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鲍氏所刻的《湖山类稿》《水云集》,体现了从样式上想要反映古籍面貌的趋向。大家看到的《湖山类稿》所据底本阙前四页,鲍氏遂刻四个空白页。

△ 《荀子注二十卷》 (唐)杨倞注  清光绪十年 黎庶昌日本东京使署刻美浓纸印本

影刻宋台州本《荀子》是清光绪十年印刻而成,来自丁丙的收藏。翻开,可以看到丁丙当年留下的签条。“丁丙藏书有一个特点,凡是珍贵的善本古籍,就会留签条。”韩超说。这本《荀子》就印刻于晚清时期,按理说并不是当时”古籍”,为什么会列入“善本”行列?韩超解释,这是因为这本书当时从日本“回流”的,用的纸张是日本的美浓纸,纸张柔韧,墨色鲜亮,虽然印于清末,但在当时已是难得的善本。

现代快报 + 记者 白雁 胡玉梅 王子扬 裴诗语 张然 / 文 刘畅 吉星 施向辉 钱念秋 / 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