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走近功勋模范丨退休林业专家10年骑行5万多公里:保护古树名木留住乡愁

宿迁不仅是江苏的“生态大公园”,更是华东的“绿肺”,宿迁的绿色生态,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汗水。其中,有一位老人的付出和奉献尤为突出,他就是宿豫区退休老干部、著名林业专家、“中国好人”张用宪。为了宿迁大地的绿色,他栽种了各种树木,为了让大家记住历史,留住乡愁,他更是用了10年时间骑行5万多公里,探访记录4237棵古树,绘制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编写了《宿迁古树名木志》。

△ 1990年夏,张用宪检查项王手植槐叶斑病

爱岗敬业,他将一生献给绿色生态

张用宪1938年出生于现在的宿豫区丁嘴镇,1961年考取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1965年7月,张用宪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苇河县林业局工作,苦寒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第二年,他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到祖国的大西南安家落户,历任云南省黑白水林业局技术员、下属第一林场副场长、第二林场副书记、经营所所长等职,这一干就是16年。

身处深山密林区,条件十分艰苦,但那里的自然条件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良机。正是在那里,他潜心钻研,在培养苗木、提高幼苗存活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1年5月,为了爱人的工作和照顾父母,张用宪申请调回家乡宿迁工作,任嶂山林场场长。虽然级别不升反降,但张用宪说,只要能继续从事林业工作,继续为绿色生态作贡献,这些都无所谓。

从国家正式的大林场到宿迁的小林场,张用宪发现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重新开始。工作理念、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建立,但张用宪没有丝毫的退缩犹豫,一到任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个规矩。“既然党和政府让我来嶂山林场守林子,那任何人都别想从我手上弄走一根木头。”为此,他没少得罪人。

既然天天和绿树打交道,张用宪说,他逐渐对树木“着了迷”,看到稀有的树木就想研究。退休后,他常常不畏路途艰险,带上干粮,一个人背着水壶和相机,发掘和研究每一株有价值的古树名木。

由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张用宪对各类树种的分布和习性了如指掌,他的《黄河故道漆树引种试验》《元宝枫开发利用成果推广》《绿色情缘》《宿迁市木本植物资源(含古树名本)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在业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有40余篇论文被省级以上刊物和科技文库选用,还6次获级省优秀论文奖与科技进步奖,并于1984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

历尽千辛万苦,他费尽心血保护名树古木

1998年7月,张用宪退休,他把享受天伦之乐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守护古树名木的事业上。

△ 张用宪介绍乔玉兰特性

在宿迁市区中山路上,有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法桐,法桐的周围砌上了保护的水泥池,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分别走在水泥池的两侧,既安全又是一处难得的景观,这棵树就是张用宪保护下来的。

当时中山路面临拓宽改造,按照计划,这棵法桐树是要被砍掉的。张用宪说,这棵法桐是1956年种植的,在宿迁像这样的法桐已经很少了,为何不能保留下来呢?为此,张用宪四处奔波。最终,在张用宪的坚持下,施工方更改了方案,保留了这棵法桐。

在项王故里有一个银杏广场,因为这里有一棵700多年的银杏树。这棵树栽种于南大寺,此地后来改建为项里大酒店。1998年,项里酒店改造时,按计划这棵古银杏也是要砍掉的。张用宪知道后,扛着银杏树一根直径20多厘米、两米多长的树枝跑了四五里路,直接找到负责同志,当场数了数树枝上的果子,有108颗。在张用宪的努力下,这棵古银杏也保留了下来,现在成了项王故里一棵标志性的树木。

退休以后,张用宪更是将保护古树名木当作自己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很多古树往往生长于乡村的偏僻地方,张用宪就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往乡下跑。

2001年的夏天,张用宪到离家近100公里处的泗洪县天岗湖乡去调查一株有300多年历史的麻栎树。当晚,他住在天岗湖乡的一个农家,一面帮主人家剥玉米,一面对他们讲述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

泗洪县大部分地方都属于岗土地,不下雨的时候土地硬得象石头铁块,下雨的时候又特别得粘脚。有一次他到泗洪县的归仁镇察看一棵古树,正好遇到下雨天,烂泥不仅粘脚而且还粘自行车,不仅无法骑,甚至连推都推不动。没办法,他只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二十多里的路走了三四个小时。

白天在外面四处奔波,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往往已经八九点了。简单地吃点东西,张用宪还要整理白天记录的资料,忙到凌晨。

张用宪白天寻访晚上做笔记,耗时10年,骑坏了4辆自行车。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只要有古树名木的地方,都不止一次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最终骑车行程5万多公里,找到了4237棵古树,亲手绘出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并花10年时间,写出了7万多字的著作《宿迁古树名木志》。

妙手回春,他用匠心让项王手植槐“返老还童”

良医,可以治病,拯救生命,张用宪就是古树的良医,他医治的是古树名木的生命。

宿迁项王故里景区里的项王手植槐,为三代再生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是项羽16岁离开家乡之前栽下的,被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誉称为“天下第一槐”。

△ 1996年,现场指导项王手植槐害虫的防治

2001年底,张用宪发现项王手植槐从枝梢到树干有一半枯死,忧心忡忡。为了给项王手植槐“治病”,他到北京与南京等地,向林业专家们请教,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复壮方案。方案敲定后,他全程参与对项王手植槐的换土、施肥、浇水、涂油防腐、喷注复壮素等工作,复壮后的项王手植槐长出了新的枝叶,重新焕发了生机。

2009年他向当地政府提出《关于邀请专家商榷项王手植槐干形修复及枝条支撑防断的建议》,并从2010年起开始培育子代项王槐,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于2016年年初成功培育出了6株项王手植槐子树。

2018年,张用宪在淮安市旅行时发现,周恩来故居院子里一株省级二级保护古树、树龄逾百年的观音柳歪斜内腐严重,他当即就产生了抢救修复的想法。

回到宿迁后,他立即着手撰写关于抢救修复观音柳的建议方案,得到了淮安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还专门安排园林部门工作人员到宿迁拜访张用宪,商讨救治方案。张用宪和他的团队多次赴淮安现场仔细检查病情,并制定出了救治修复方案,通过了省级林业专家团队的审定评估。如今救治修复工作早已结束,这株观音柳已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现代快报+记者  杨亦文

(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宿豫宣传部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