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余爽
- 时间:2025-03-10 15:00:04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代表委员高度聚焦的议题,从产业振兴、人才培养,到乡村文旅融合,他们积极建言献策。
杨恒俊代表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
全国人大代表杨恒俊:
推进农业产业化,让村子增收入、增效益、增活力
近年来,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从人口流失严重的“空心村”,蜕变成为留得住人才、办得好产业的富裕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强村之路,村民们的口袋鼓了起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后续村子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说,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从田里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值得进一步思考。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使农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过程中,老百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生活水平也会显著提升。
鲁曼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鲁曼:
建议立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确保鼓励政策含金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所在的村子,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示范村”。产业兴旺才是乡村振兴的里子,为了让更多村庄像陈甲村一样蓬勃发展,鲁曼今年准备了关于加强乡村产业促进法立法工作的建议。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在上述建议中,鲁曼最关注的方面是人才的保障。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回归乡村,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硬件”支持,还注重搭建创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软件”服务,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她认为,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亟须上升到立法高度加以调节,以确保连续性和稳定性,让农村成为充满机遇的“新蓝海”,也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杨永代表
【培养新质农业劳动者】
全国人大代表杨永:
打造“田间课堂”,加快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永表示,在走访调研中,深刻感受到农村人才短缺成为乡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仍面临一些困境,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致使部分关键技术研发滞后、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等。
对此,杨永建议,要高质量培养新质农业劳动者。在教育体系构建上,高等院校应发挥引领作用。优化农业相关专业设置,开设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打破学科壁垒。
同时,各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人才对接产业链行动,将学校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等有效聚在产业链上,融在产业链上,加大产教融合的场域和深度,面向农业产业一线了解最新技术,不断完善人才培育方案,优化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提升新型农业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杨永说:“建议创新打造‘田间课堂’,让乡村人才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广大农村地区。”
他还建议政府应出台人才补贴政策,对投身农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人才给予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施卫东委员
【推动乡村文旅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
深层次激活乡村新业态,推动乡村文旅融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咖”从田间地头“长”出来,还有“村超”“村BA”……以“村”命名的乡村新业态不断出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乡村开起了咖啡店,能让游客在路上、在乡间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感受乡村的独特风貌,成为一种场景化的旅游新业态。”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认为,小小的“村咖”不仅成了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也是链接城乡的消费新场景,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创造了新机遇。
“网红”如何“长红”?对此,施卫东认为可以从改革、人才、利益等多方面下功夫,从深层次激活乡村新业态,提振消费活力。
在改革方面,乡村可以依托天然的资源禀赋,盘活闲置资源,推进上下游拓展,注意错位竞争,打造“一村一品”。在人才方面,比如制定青年人才支持政策,在住房、创业、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大餐”,吸引一批有情怀、懂妙招、眼界广的青年、市场主体驻村。“另外,建议更多乡村新业态将运营思维植入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环节,整合项目、平台、人才等资源,多方合力。”
陈澄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陈澄:
培育城镇乡村小剧场,打开思路拓宽视野
“今年我带来的是大力推动乡镇小剧场建设的建议。之前我也提出过相关方面的建议,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改善了。我认为,小剧场应该‘遍地开花’。”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剧博物馆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陈澄一直积极探索淮剧的创新发展之路,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希望大力推动乡镇小剧场建设。
陈澄在巡演与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城市大剧场建设较为完善,也确实带来了许多高规格的精彩演出。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小剧场太少了。在规模体量、受众群体、演出形式方面,小剧场呈现出与大剧场完全不同的特质。“小剧场资金投入少一些,而且相对规模小、空间设置更灵活,可以开展一些沉浸式演出。”陈澄表示,小剧场可以打开思路、拓宽视野,开展各种类别、各种形式的联动式展演。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吴嫣然 徐苏宁 卢河燕 刘伟娟 徐红艳 徐梦云 王益/文 蔡玥 袁俊帆 张浩然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