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秦公轩 记者 季雨)“同志,我想查查自己当年改名的记录,这事儿搁在心里几十年了,现在办手续急着用,可我实在记不清具体是啥时候改的了……”近日,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人走进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中华门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声音带着几分焦急和不确定。老人告诉窗口工作人员,自己年轻时曾有过知青下乡的经历,之后又多次迁移户籍,户口本上的名字早已不是最初用的那个,但具体是哪一年、在哪个地方改的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正在窗口整理档案的工作人员李健鹏闻声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地接待了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仔细询问更多细节。“您再想想,改名前后大概是哪个阶段?当时有没有什么印象深的事儿?比如上学、工作的时候?”
老人皱着眉回忆,只模糊记得改名可能和早年上学有关,但具体时间、地点都记不清了,加上知青下乡、迁移等经历,档案很可能分散在不同时期的户籍材料里,查找难度极大。
凭借多年的查档经验,李健鹏先梳理线索:老人有知青下乡经历,多次迁移,改名时间可能较早。他推测,早期户籍信息可能与学籍档案有关联,或许能从更早的户籍底册里找到蛛丝马迹。于是,他先是调取了老人现户籍地的原始档案,没有发现线索;接着又根据迁移记录,顺藤摸瓜找到老人下放前的户籍所在地档案,一页页翻阅泛黄的纸页,比对姓名、出生日期等关键信息,从一堆堆标着年代的档案册中抽丝剥茧。
终于,在一本记录着上世纪60年代末的小学学籍关联户籍档案里,他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出生日期,而对应的姓名,正是老人要找的那个“最初的名字”。档案里清晰地记载着,老人在小学阶段使用过该姓名,后来因家庭原因随父母迁移户籍时,正式更改为现在的名字。
“找到了!您看,是不是这个?”李健鹏将档案复印件递给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戴上老花镜,手指轻轻拂过档案上的字迹,眼眶一下子红了,“是这个!就是这个!太谢谢你了小伙子,这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为了表达感激,老人特意走到窗口旁的意见建议簿前,提笔认真写下,“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帮我查找多年前的改名信息,人民的好警察,感谢!”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