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李蔚蔚
- 时间:2025-08-14 21:31:03
8月13日晚,由译林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新书分享会举行。这场汇聚文博界、出版界、学术界与传媒界的盛会,以图书为媒介,重温了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这一现象级文化事件的幕后故事,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代意义。
重量级嘉宾云集,共话文明交流新范式
活动当晚,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编辑徐海,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张遇,以及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书记、社长王永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等领导出席活动。活动还邀请了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新华社记者、本书撰写人孙丽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丽萍等作为特别嘉宾来到现场,东方卫视主持人何卿担任活动主持。
徐海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编辑徐海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出版价值:“这本书不仅完整记录了这场全球现象级的特展,更以翔实的图文资料,将四年来的策展构思、实施过程、创作艰辛以及每一个精彩细节都生动地呈现给广大观众和全国读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徐海特别指出:“凤凰传媒能够参与《金字塔在中国》这一重大文化项目,并通过出版图书的形式记录这一特展的精彩历程,我们深感荣幸与自豪。”
王永前
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王永前则从媒体专业视角深入阐释了该书的独特价值:“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华社见证并参与了这场跨越8354公里的中埃文明对话。孙丽萍记者以专业媒体人的敏锐视角,将788件珍贵文物的跨国之旅转化为富有温度的纪实文字,为这场文明互鉴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记录。”
汤世芬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发言中强调:“《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一书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完整呈现了这场文化盛事的全貌。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鲜活的文字和大量首次公开的一手资料,生动还原了从国际谈判到展览落地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能够亲身参与到这场文明交流的盛事中,真切感受到文博工作者以专业精神搭建文明对话桥梁的使命担当。”
数字背后的文明史诗
分享会现场披露的一组展览数据引发热烈反响:13个月展期、788件文物、500万美元借展费、7亿元总收入、超270万参观人次——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博物馆史上最成功的国际特展之一。书中首次公开的细节更让读者惊叹:2.4米高的美内普塔法老雕像如何跨越重洋;中国专家如何发现“绿脸棺”;395个日夜中,上海博物馆团队如何以“卷王”精神完成这场“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褚晓波
在对谈环节中,褚晓波馆长揭秘了展览背后的决策内幕:“500万美元借展费看似冒险,实则是基于‘大博物馆计划’的战略考量。我们要证明,中国观众值得享受世界顶级文化盛宴,而这样的文化投入必将创造多重价值回报。”他强调,此次特展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和国际视野。“从文物引进到全球资源配置,从团队协作到展览呈现,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我们的专业能力。正是全体策展人员的智慧与努力,才最终成就了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事。”
孙丽萍
本书作者、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分享了创作心得:“对于写作者来说,发生在上海的这个超级大展,色彩斑斓、悬念迭起、一波三折,正是求之不得的好故事。本书以一展窥上海,定格魔都魅力非凡的侧影。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奇和感动。好奇的地方在于,是什么让上海博物馆的这场文博大展,成为我们的时代最高光的部分之一,为什么所有人都奔赴它,超级大展怎样才能复制。感动则在于,我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上博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全力以赴’,不留余力,毫无保留,拼了。我采访了几十个人以后感受到,正是因为所有人都全力以赴,突破自己的极限,在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念跟热爱,还有职业的骄傲感的带领下,向一个方向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突破,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
张遇
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张遇透露,该书从立项到出版仅用时7个月,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出一部内容翔实、品质卓越的出版物,对作者、上海博物馆的创作者以及出版社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整个出版流程就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从文稿编校、版式设计到书号申请、印刷装订,每个环节都在争分夺秒,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今天的发布会就可能面临‘无书可展’的尴尬局面。”
谈及承接这一“疯狂任务”的初衷,张遇坦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缘分到了’,十几年前译林社出版的《让木乃伊跳舞》虽未与褚馆长直接合作,但这本同样聚焦文博事业的著作,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其二是基于我们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这个信任包含很多方面:第一是对上海博物馆所代表的中国博物馆这么多年发展的信任;第二是对撰写者的信任;第三是对编辑团队的信任;最后是对上博团队的信任。我们让编辑团队与上博团队全程沟通,密切配合,使图书成为展览的延伸,在速度与质量之间找到了平衡。《金字塔在中国》这本书,讲述的是‘金字塔之巅’超级大展这个现象,其实它背后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张遇说,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整个展览背后的精彩故事,更能真切感受到上博团队倾注的心血与热情。中国的博物馆正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成为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上海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挥部执行指挥李峰表示,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凝聚了上海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书里也写到了,中埃两国共有超过1500名专业人员参与策展工作,他们的专业奉献与通力合作,共同铸就了这一文化盛事。”
高蒙河
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从学术视角高度评价此次展览:“一个好的展览不仅能呈现文物之美,更能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回溯历史,清末民初时国人虽已知晓埃及考古,但那时我们只是旁观者,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而今上博的埃及展让我们真正成为文明对话的参与者——通过精心策划的文物展示,既让中国观众深入理解古埃及文明,也向世界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软实力,更彰显了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一流博物馆的策展实力与文化担当。”
王丽萍
著名编剧王丽萍则从大众传播角度给予了独到解读:“这本书讲述一个展览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一个很好的IP。一个优质文化IP需要具备三大特质:首先是题材的独特性,其次是情感共鸣,最后是持续影响力。虽然展览即将结束,但其文化辐射可以无限延伸。以上海博物馆的专业积淀和褚晓波馆长团队的创新意识,这个优质IP完全有可能孵化出更多精彩的文化产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部以这次特展为蓝本的影视作品,用更生动的形式延续这场文明对话,这也是我们心中所想、所期待的。”
“买书送门票”福利连接阅读与观展体验
新书签售环节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百余位热情读者有序排起长队,期待获得褚晓波馆长与孙丽萍记者的亲笔签名。这场持续90分钟的文化盛宴,最终在《金字塔在中国》书页的翻动声中圆满落幕。
本次新书分享会不仅是一次出版活动,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实践。《金字塔在中国》以出版物的形式,将展览的意义从有限的展厅空间延伸至更广阔的公众视野。无论是在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的宏伟蓝图中,还是在译林出版社的字里行间,这样的文明对话都将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海书展期间,译林出版社特别推出“购书赠票”活动:8月13日至8月17日,在译林社展区(东一馆E1-08)现场购买《金字塔在中国》的读者即可获赠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限量午夜场门票(一书一票,赠票每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拉近读者与展览的距离,让文化体验更加立体丰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顾炜 是钟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