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读城|非遗产品年销增20%,老字号工美让非遗“活”在日常

 

南京工艺美术大楼,承载着几代南京人的回忆。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访发现,依托“非遗+直播”“非遗+赛事”等新场景,这座曾是外事接待窗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市第一高楼”的建筑,不仅吸引“银发族”至“Z世代”的跨代人群参与,更实现非遗产品年销量20%的递增,成功转变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城市文化客厅”。

直播+线下联动:非遗产品年销量递增20%

9月17日下午3点,南京工艺美术大楼内一片繁忙景象。“大家请注意,标签统一贴在红盒子的左上方。”工作人员一边熟练地打包,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外省客户订购的一千份非遗工艺品,我们正在按标准打包,准备寄出。”

自南京工美联合第三方开展直播以来,线上观看总人次已突破百万。“很多人不仅来购买非遗产品,更是为了‘追更’非遗技艺。”南京工美公司副总经理倪晶晶告诉记者,直播间除了销售成品,还开设了非遗讲解课程。

他透露,近三年来,非遗产品的年销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借助直播平台,非遗产品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在线下,“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企业”活动已成功举办近百场。此外,部分非遗产品还与苏超等赛事联动,做成伴手礼、亮相赛场。

“非遗不能‘老掉牙’,得让年轻人爱听、爱学、爱传承。”南京工美公司总经理刘钟宇表示,非遗课程的体验者覆盖了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到五六岁的孩童,南京剪纸、南京泥塑等成为最受亲子家庭欢迎的项目。

刻刀键盘交织:六项非遗“密码”活化南京记忆

在大楼非遗体验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处处可见。南京剪纸传承人手指翻飞,向观众展示“花中藏鸟”的绝活;正在尝试瓷刻的陈同学忍不住感叹:“没想到坚硬的瓷面上竟能刻出这么柔美的笔墨韵味,比单纯看展更有参与感。”

隔壁工作室里,00后设计师正在用现代技术复原传统纹样,直言“科技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老师傅的刻刀声与年轻人的键盘声交织,成为非遗创新的生动注脚。

走出体验区,大楼长廊宛如流动的非遗博览馆。南京剪纸、金陵竹刻、南京仿古牙雕、南京仿古木雕、南京泥人、南京瓷刻——六项技艺共同构成了解读南京的“六位密码”。

这些曾濒临失传的老技艺,如今在“以用促保”的创新理念下焕发新生,变成可触摸、可体验、可带回家的“活态城市记忆”。

从外交窗口到市民文化客厅:老字号续写新使命

据了解,南京工美公司成立于1964年,大楼于1979年竣工。这里曾是国家外事接待重要窗口,伊拉克总统曾在此挑选工艺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夫人流连于刺绣展台。2019年,大楼重新规划为硅巷产业园区,开启转型之路。

如今,一楼即将迎来新一轮格局调整。“这里将打造贵宾体验厅和专属定制区,聚焦贵金属和玉石,创建属于南京人的品牌。”倪晶晶透露。

从承担外交礼宾任务的“国家窗口”,到如今成为市民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客厅”,这座大楼正在新时代延续它的新使命——让非遗真正“活”在人们的日常之中。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菁菁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