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南京这面墙,让侵华日军后人驻足十多分钟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 文/摄)“颜枫,新四军二师老战士,2013年5月20日”“宋其祥,第七十九军,2018年9月28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抗战老兵手印墙,印有980位抗战老兵的手印。9月18日,这里迎来了特别的参观者,日中友好协会京都府联合会和平之旅一行13人,他们被这面墙深深震撼,驻足十多分钟。

这面墙在博物馆三楼,长16米、高3米,墙上是980位抗战老兵的鲜红手印和老人们手写的参军信息。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背后是一位位抗战老兵的烽火岁月。现在他们大多已经去世,但是他们抗战记忆被永远留了下来。

为何会想到做这面抗战老兵手印墙?这是日本友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因为老兵的口述内容作为影像资料,不容易展陈,做成手印就能够记录展陈,而且当年轻观众走到这里参观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手印覆在上面,这是两个时代人的握手,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西浦芳郎穿着姜黄色外套,他站在手印墙前看得十分仔细,他也不自觉地想把自己的手掌放在老兵手印上。

老兵手印下方的字是他们自己写的吗?第二个问题是他们对手印背后每一位老兵的好奇。吴先斌娓娓道来,采集这些老兵手印大部分是在十多年前,“这面手印墙有老兵的个人信息和简单的文字记录,有些字是老兵自己写的,有些是家人代替写的,这样观众站在面前老兵个人的经历扑面而来。”

老兵手印的颜色为什么会深浅不一?手印是用什么印上去的?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对抗战老兵记忆的挖掘。西浦芳郎对手印的关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过采访得知,他是侵华日军的后人。

西浦芳郎出生于1946年,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亲于1937年底应征入伍,1938年随部队经过南京入侵武汉。父亲的经历是他去世后自己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我想和我年纪差不多大的人,他们的父亲当年也多数被征入伍参加侵华战争。但父辈健在时,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向下一代讲述这段经历。”

在西浦芳郎看来,在最应该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没有机会了解历史真相,产生了断层,如何弥补这个断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正视这段历史,反思这段历史,从而获取更多前行的力量,是此次日中友好协会京都府联合会和平之旅一行人最大的感悟和收获,也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吴先斌说:“今天正好是9月18日,他们来博物馆参观也是一种反思。此次交流加深了博物馆和京都的友谊,也是为了将来在日本做展览,广泛与民众接触做准备,希望更好地传播这段历史。”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