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即将迎来出行高峰,部分热门线路车票开售即“秒空”。这时除了在12306平台候补车票,不少消费者也会转向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抢票”,“高速抢票”“专人帮抢”“助力包”“抢票券”等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购票的重要选择。9月22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调查报告,本次调查对象聚焦当下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选取了9家第三方平台,包括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飞猪旅行、同程旅行、途牛旅游、美团、智行火车票、高铁管家、铁友火车票。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体验调查、舆情收集、协议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显示,部分平台存在隐性消费问题凸显等问题。
发布现场
问题
隐性消费问题凸显,默认勾选、按钮设计藏诱导
问卷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隐性消费陷阱最为突出;部分平台将加速包、会员服务、保险等附加项目以默认勾选、勾选框位置隐蔽或提示文字模糊等方式呈现,导致消费者在抢票过程中易疏忽“被动勾选”,陷入不知情消费。此外,“默认勾选额外付费服务”在“信息不清晰、不透明”问题中占比达49.32%,位列首位,直观反映出此类隐性消费陷阱的普遍性。
体验调查发现,部分平台抓住用户“求快、怕错过”心理,将高亮设置的“极速抢票”等含附加费的按钮置于显眼处,而无额外收费的“普通抢票”按钮则位置次要,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体验案例】
去哪儿隐性消费
体验员在去哪儿平台购买7月12日8:17出发的南京南-北京南G4次列车时(二等座成人票533元/张),本打算购买45元专人抢票服务,总价格预计578元。然而,确认订单界面中“光速抢票、成功率更高”的相关按钮以醒目的橙色在右下角呈现,与用户习惯的“确认”“下一步”等操作按钮位置一致,体验员误以为是“确认服务必经步骤”,未能第一时间识别其为“额外加速服务”,误触发付费操作,导致额外支付50元,最终实际支付的抢票附加费达到了95元。
信息安全存隐患,非必要索权成最大痛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在抢票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抢票平台为完成购票流程,常要求收集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而部分平台存在信息收集边界模糊、隐私政策晦涩难懂、数据存储安全措施不透明等问题。舆情数据中,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反馈,在未主动购票或授权的情况下,发现12306账户中出现陌生人的购票记录,或接收到非本人的车票信息,由此产生个人隐私可能泄露的担忧。
【舆情案例】
一网友反映,近期有旅游计划,在12306上选购高铁票,选好行程准备下单选乘客时,发现乘车人列表里有不属于自己或家属的名字,因此怀疑第三方平台盗用自己账号抢票。还有网友评论称,发现乘车列表中有陌生人,想要删除也删不掉。
效果与宣传不符,高价服务难达预期
成功率
“抢票软件”没有票源成功率达到多少有没有保证?在体验员的实测中,9家平台目前均提供抢票服务,声称购买“加速包”“抢票套餐”能提高抢票成功率,部分平台还会在购买页面显示“当前成功率%”的具体数值,以此强化用户对“付费即提效”的认知。
【体验案例】
本次体验调查中,在购买南京南-北京南G4、南京南-秦皇岛G1236两条线路时,不同平台单人次加速包费用差异显著,且同一平台内部价格越高的加速抢票服务显示的抢票成功率越高。体验员在九个平台分别选取了部分档位的加速包进行体验,从抢票结果来看,高额费用并未对应更高的抢票成功率,同时,体验结果显示,附加费高低与抢票结果亦无明显正向关联,高价服务未兑现实际效果。
所抢方案存缺陷或与预期不符引发扣费争议
在社交平台的舆情反馈里,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因推荐方案设计缺陷,常出现实际抢票方案与消费者预期不符的情况,当消费者因此申请退票时,又因平台扣费规则提示不够清晰而引发争议。该问题在消费者购买平台推荐的联程票、分段式抢票服务中尤其突出。
【舆情案例】
一网友投诉,在第三方抢票平台购买无锡到杭州东的高铁票,抢到了第一程从无锡到无锡新区的,第二程无锡新区到上海虹桥的没有抢到,第三程上海虹桥到杭州东的抢到了。起初平台显示有票,下单之后才知道是三程票,并且第二程并没有抢到,那么这个票实际无法使用,中间第二程无法从无锡新区到上海虹桥。最后只能选择退票,还被扣除一共33元的手续费。
本次调查,省消保委收集了各个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的火车票相关服务协议并进行分析(所分析的平台协议条款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11日),发现在各火车票相关服务协议中,亦存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公平格式条款。这些条款通过超范围强制信息授权、单方加重用户义务与加宽自身免责范围、规避第三方链接审核责任等方式,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一定损害。
建议
平台加强自我约束,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
中国铁路12306曾多次发布官方声明,铁路12306是官方唯一的火车票网络售票平台,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平台合作,第三方平台宣称的利用加钱提高抢票成功的概率只不过是营造出来的噱头,并无实际优先购票权限。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平台应加强自我约束,提升服务质量。具体来看平台应规范经营行为,所有附加服务(如加速包、保险、会员等)均需消费者主动勾选确认,且在勾选界面清晰标注服务内容、价格等信息,不得隐藏或模糊显示。同时应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协议文本。此外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筑牢行业规范底线;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理性选择购票渠道。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梦云
(部分图片来自江苏省消保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