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周冬梅
- 时间:2025-10-03 13:51:57
国庆中秋假期,“买短乘长”话题上了热搜。
“买短乘长”的现象早已有之,之所以再次触发网友敏感神经,是因为近日“买短乘长”现象制造了一个大麻烦。
9月30日,G3754次列车行至张家港站时,因超员触发报警临时停车,列车员清了一部分人下车,同时把人分散到车厢各个位置,才解除预警。后续又有两次超员临停,最终晚点超1小时。
无疑,“买短乘长”违反了铁路票务管理规定。毕竟,买多“长”的票坐多“长”的车,这才是正题。
“买短乘长”有一种“投机”的意味,因为这种行为是以补后续车票为前提获得乘车机会,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一旦超载严重,其他乘客利益、铁路运力和客运秩序都将受到影响。因“买短乘长”造成列车晚点甚至更严重事件,是不可接受的。
有人怒斥这种行为违背契约精神,“很卑劣”。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现实中,在一票难求的客流高峰期,买“长”票的决定权并不在乘客手中。“买短乘长”其实是很多乘客的无奈之举。这种现象越来越“猛烈”,说明“买票难”越来越突出。
如今,为了买到票、坐上车,很多乘客可谓“十八般武艺”都上了。在严肃审视“买短乘长”现象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买长乘短”现象的存在。后一现象是以乘客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乘客多掏的钱消失在风中,往往被视为一种“自愿”。
延伸而论,“买短乘长”常被口诛笔伐,但“买长乘短”却有意无意遭到无视。这种语境让人心情复杂。
解决此类问题,当以体恤和消解乘客的痛点为前提。一些看似“野蛮生长”的问题其实牵连着各种诉求,无论如何,这种渴望抢到票拥抱“诗和远方”的民意也是需要被正视的。
每到节假日,铁路运力和出行需求的矛盾就格外突出。是时候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唯有不断优化运力资源调配、尽快完善票务机制,从根源上消解“开票即候补”等问题,让更多乘客可以自由出行,“买短乘长”等现象才可能真正消失。
当然,引导和推动多元化出行模式的建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