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青春华章|赤山湖畔寻古坝,千年治水智慧闪耀世界


在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代小平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许多野外考察的工作照。其中一张,记录了他与团队成员在句容赤山湖畔,考察一处古代坝址的瞬间。10月7日,代小平分享了这张照片,背后是他与团队为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四年奋斗,也是一次与穿越千年治水智慧的深刻对话。

 代小平晒出在赤山湖周边考察古代坝址的照片

9月28日起,现代快报推出“与国同框・共晒青春水印”网络主题活动,邀请广大网友翻开相册、分享故事,晒出与江河湖海、重大水利工程的合影,展示大家与碧水清波、大国水利工程的珍贵瞬间,为新中国76周岁生日,送上一份满含“水韵深情”的庆生礼。活动推出后,许多水利人和网友通过《H5|与国同框,共晒江河湖海里的青春水印》晒出自己与江河湖海、大国工程的合影,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不久前,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目前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灌溉面积7.7万亩。

 赤山湖

代小平所在的河海大学技术团队为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团队深入田野,追根溯源,寻访到了十余处明清碑刻和工程遗址,极大地丰富了赤山湖的灌溉遗存。

“古人的治水理念,从10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代小平介绍,在丘陵地区,古人建坝蓄水,从最初的土坝,到后来的石坝,再到现代的水库,规划思路一脉相承。而在下游的平原圩区,工程的功能从以灌溉为主,到防洪作用日益凸显,赤山湖至今仍是秦淮河流域非常重要的防汛湖泊,其调蓄功能能极大减轻下游南京的防洪压力。“这种功能,从一千多年前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赤山湖

然而,在平原地区,千年工程留存于地表的实物遗迹往往不多。为世界遗产申报寻找支撑性证据,成了团队最棘手的工作之一。

“我们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去发掘它的价值,以及支撑这些价值的遗存。”代小平和团队与地方部门协作,开始了“寻宝”之旅。他们走访村民,深入现场,最终成功找到了九通古代碑刻。其中一通碑刻的发现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它曾被遗弃在一处私宅中,沦为垫放杂物的“垫脚石”,无人问津。当他们清理出来,才发现上面清晰地刻着明清时期在赤山湖周围建闸、修闸的详细记录。

 代小平(左一)与团队研究地形

“那一刻我们如获至宝。”代小平说,这些沉默的石碑成为穿越时空的“证人”,为赤山湖的悠久历史和持续演进提供了最直接的“铁证”,也为遗产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代小平(左三)与团队考察

当得知赤山湖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消息时,代小平和团队很欣慰:“感觉到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能让这么好的一个工程被世界知道。”他坦言,每一次申遗都压力巨大,因为全国每年名额仅有4个。面对赤山湖——这个江苏首个长江以南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必须精准挖掘其独特价值。“它不仅是遗产,更是我们南京上游非常重要的调蓄水体,是‘活着的’工程。”

据了解,目前江苏已经有4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代小平团队还参与了洪泽古灌区的成功申报。从洪泽古灌区到如今的赤山湖,代小平深感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令人震撼。“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能把事情做到这种程度,非常不容易。我们水利人应该把他们的智慧与精神研究透、传承下来,并做得更好。”

 扫码参与“与国同框 共晒青春水印”网络主题活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