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连云港灌云小村庄建起博物馆,留住村民记忆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田园 陈路)在连云港市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新型农村社区,有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

说这个博物馆独特,是因为它不仅收藏了当地村民数十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一些农村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而且巧妙地把当地的老宅、老树甚至老塘沟都变成了乡村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变成了乡村传统生活的一个重要集体记忆符号。

70年老宅变身乡村博物馆

50多年前的橱柜、老式黑白电视机、上世纪60年代的磨粉机、上世纪70年代的独轮车……这些常常出现在影视剧里的老物件,目前都被收藏在侍庄街道新型农村社区“侍圩人家”的老屋内。这里原是村民何泽民的老宅,青瓦石墙,三间堂屋,两间边房,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面积虽不太大,但里边老古董不少,现在是村里农耕文化博物馆,藏品全部来自村民捐赠,有藏品100多件,包括古老的农村耕作用具、上世纪的家庭用件、一些乡土艺术作品。70多岁的村民侍启佐把家里一直收藏的一座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谷磨捐献了出来;村民侍作江则捐出了上世纪留下来的装米的米桶、油桶和洗澡盆;66岁的村民侍启赞把他小时候戴过的竹编斗笠、捕虾的虾笼,还有过去耕作时使用的五齿木耙和一辆木推车一股脑地搬到了村博物馆。“这户老宅可能是我们本地保存最完好的石墙青瓦房了,五十年代这样的建筑算是凤毛麟角,即使到了六七十年代也不过时,一直是当地人建房的样板式样。所以,在新型社区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地把这户老房子给保存了下来,加以适当修缮,变成了村里农耕博物馆,现在,不仅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光顾这地方,不少年轻人也经常过来开眼界呢。”侍圩村党总支书记侍军激动地说。

老银杏焕发第二春

村民老何家屋前有棵银杏树,至今已经有70多年树龄了,之前有一段时间,老何家嫌树大遮光,几次想动心思卖了老树,有一次买主已经来到他家,卖树的价钱都谈好了,买主正准备开锯杀树,却没想到家里几个孩子一起跑出来,抱着大树不撒手,坚决反对把大树锯掉,老何无奈只好打消了卖树念头,但趁孩子不在家,还是偷偷爬上去锯掉了好几根粗壮的树枝。农房改善工程铺开以后,老何家房子原本是属于改建对象,动工时工程队嫌大树碍事,几次提议老何把树移走或者砍掉。对这棵全村唯一的70年树龄老树,究竟怎么处置?村支两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认为这个树虽然不算太老,但在侍圩村是树龄最长、观感最美的一棵,村里几代人都对这棵银杏很熟悉,很有感情,最终决定将老树保护下来,留住村民这个集体记忆,动员老何家搬到了新社区里。村里为了保护老树,还专门邀请南京、徐州的林业专家进村对老树进行会诊,由于土层较厚,银杏树缺少氧气和营养,在树根和树干给银杏树输上营养液,银杏树终于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老塘沟变成新景观

侍圩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初,曾经遇到一个不小的难题,那就是村里的沟渠池塘较多,并且其中一部分水系出现脏乱差、水系不连续、部分存在干涸状态等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系污染严重。当时,对这些老塘沟治理有人建议进行大填大改,但是在征求村民意见时,许多村民一致希望能尽量保留本地有特色的水系资源,“几十年都生活在这些池塘、沟渠旁边,它们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乡亲们这样说。于是,最终村里决定依托沟渠河塘,结合周边水景、住宅院落景观等自然人工环境,共同打造建筑、水面交相辉映的特色风貌,利用水边栽种杨树、桃树、南天竹等树木和花草,利用树种的变化形成四季有绿、乡土自然的绿化景观,同时,在村内主要水系设置滨水游步道和栈道,方便村民游览赏景。这样一来,那些昔日村里的老河塘、废沟渠,就变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新景观,同时也保护了乡村传统肌理和乡土特色文化,留下了村民们的集体情感记忆。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