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盐城 > 文旅 > 正文
贾秀全散文集《一担岁月》分享会举行,跟着作家深度“阅读”珠溪古镇

6月21日下午,位于盐城盐南高新区伍佑街道珠溪古镇文庙西侧的盐城文学院内墨香与古意交融,一场以“把书页里的古镇‘走’成脚下的风景”为主题的散文集《一担岁月》分享会温情启幕。

本次活动由盐城文学院、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主办,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悦读俱乐部承办,旨在以贾秀全散文集《一担岁月》为媒介,带领众人沉浸式探寻伍佑珠溪古镇的独特魅力。

贾秀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市作协、散文学会会员。他是从伍佑珠溪古镇走出去的作家,几十年的岁月,风霜染白两鬓,却从未忘了故乡。为了探知故乡伍佑的前世今生,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曾无数次地徜徉于古镇的大街小巷,访问老人、查阅资料、翻看镇志、寻觅旧物,归来后又反复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才有了《徜徉在故乡的老北街》《东西大街,说不尽的人和事》《南街》《走笔龙王滩》等一批记录伍佑古镇逾千年演进沉浮史的散文作品,有了散文集《一担岁月》。全书分“故乡篇”“人物篇”“远方篇”三个部分。作者钩沉历史、臧否人事、描写方物、记录游历,笔下行云流水,纸上五彩缤纷,贯穿全书的一大特点是满满的正能量。

《一担岁月》聚焦伍佑珠溪古镇,字里行间满是对古镇街巷、河流、古桥等风土人情的细腻书写。分享会现场,作者贾秀全化身“古镇人文导览”,与校友们深度联动,开启独特的“文字+实地”双维阅读之旅。

在“文字溯源”环节,贾秀全带领大家穿梭于散文集中构建的古镇场景。

来到铁绳桥,他指着悬挂半空久未合拢的桥体说:“我在《南街》中写到这桥,被民间一度讹称‘铁神桥’,其实与神仙没什么关联,是绳索的‘绳’,明清或更早直到民国年间,这里是运盐船必经关口,船只接受当局检查完税后才能启放铁绳索通过,从伍佑港进入串场河。”

在夹河,他说:“夹河历史悠久。据我的研究,它本是古运盐河(串场河)的一段,随着伍佑场盐业的兴盛,串场河改道,就留下了这段夹在镇中繁华闹市的古运盐河遗存,对照场公署旧址紧挨夹河西侧,就可以理解了。我在《夹河》一文中有溯源。”

校友们或驻足聆听,或用手机记录建筑细节,将书中文字与眼前实景对照,真切体会到“把书页里的古镇‘走’成脚下的风景”的奇妙。

在交流环节,众人围绕《一担岁月》的价值展开热烈探讨。从人文价值维度,它留存了古镇的文化基因与烟火气息,为地域文化传承留存鲜活样本;艺术价值上,贾秀全以细腻笔触、独特叙事,勾勒出富有诗意与画面感的文字图景;谈及文旅价值,散文集成为推广珠溪古镇的生动名片,有助于挖掘古镇文旅潜力,吸引更多人探寻这片饱含历史韵味的土地。

南京大学盐城校友会会长王伟说,他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读《一担岁月》感到很亲切。《一担岁月》分享会的活动方式别具一格,校友们在伍佑珠溪古镇的文化滋养中,品味“文字+实地”的立体阅读体验,作者在现场讲述书中描写的古镇历史文化风情人物,让读者身临其境。

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对《一担岁月》文学价值的挖掘,更是一次地域文化的生动传播,让千年珠溪古镇的魅力,借由文字与足迹,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为盐城文化建设添注人文活力。

通讯员 陆荣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