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张蕾 崔月祥记者 卢河燕)搭帐篷、运物资、挨家挨户上门做核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军人,如今虽已退役,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毅然挺身而出。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市退役军人服务系统号召下,全市1000多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发扬“若有战,召必回”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 胡明连夜运送物资
“军人不谈困难,换个地方随时待命”
栖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胡明在管控区坚守已经一周了,他说自己随时处在待命状态。当兵20多年的他是一名转业干部,是名副其实的硬汉,“以前军令一发,人一下子就进入了‘战斗状态’,现在也一样,必须保证完成任务。”
穿好防护服、戴上口罩“上岗”,胡明开始“上岗”,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配送蔬菜和生活物资上门。只要物资一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就和志愿者们不停地弯腰作业,分菜、搬运。“要是物资来得晚,那就连夜先分好,第二天一早就能送上门。”
他还负责一个小区的转运就医工作。一天晚上7点多,刚回到休息处洗澡的他就听到手机响,“一个居民胆结石发病,不仅疼得厉害,腿脚还不方便。”胡明回忆说,澡也顾不上洗了,赶紧联系定点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陪护就医。“承担了这个任务,即使休息了,手机铃声还是很大,防止错过任何一个信息。”
胡明说,自己所在的小组一共40多人,其中20多人都是当过兵的。”军人不谈困难,换个地方还是随时待命。这些都不算什么,只希望疫情早点过去。”
△ 俞巧生在抗疫一线
步履不停,“老大哥”再次带队支援一线
南京一民医院赴封控区医疗队队长俞巧生今年63岁,曾在河南当兵13年,在卫生系统干了40多年。去年,他是单位第一个递交“请战书”的人,担任过多个医学观察点的医疗队队长。
3月20日下午,医院接到支援汤山核酸检测采样任务,他再次请缨。“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得上。”顾不上和家人说一声,就投入到医疗物资的准备中。
第二天上午,他们一行30人来到汤山街道的一处封控区,开展1869户5200人的核酸检测工作。“大家来自各个科室,分成7个组,挨家挨户地敲门,第一天就忙到了凌晨1点多。”俞巧生说,遇上“倒春寒”,当天雨水一直未停,防护服里头是汗水,外头是冷风冷雨,但所有人都扛下来了。
作为大家眼中的主心骨、“老大哥”,俞巧生特别关注队员的身体情况和精神面貌。队伍里一共有23名女队员,俞巧生常以开玩笑的方式为她们打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减肥了,必须多吃点,身体第一位。”他说,一次一个20多层的小区暂时停电,两名女队员坚持一层层地爬上去做核酸,真的了不起。现在,有的医生会用方言和老人沟通,有的安抚小朋友的情绪,大家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每天完成采样任务后,俞巧生继续与当地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对于再次参与抗疫,家人很支持。儿子、儿媳也是医务工作者,一个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对口支援,一个在江宁疫情防控一线坚守。“和家人同在一个战线,偶尔联系,打个招呼、报个平安,心里就很满足了。”
△ 俞巧生和队员们
超1000多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行动
一日戎装,一生坚守,胡明和俞巧生都是退役军人冲在抗疫一线的缩影。
从3月17日南京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党组织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已经有1000多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闻令而动,下沉到防疫一线支援。
浦口区“役先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与外省交界的重要路线上,设卡、测温、查码、登记,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前沿关卡;江宁区东山街道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搭帐篷、挂宣传横幅、做好信息采集登记;栖霞区三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200多名退役军人活跃在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搬物资、维持秩序,排查孤寡、独居、行动不便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
“若有战,召必回!” 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依然冲锋在前,不怕苦、不怕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军人品质。
(通讯员供图)
- 南京
- 2022-03-24 14:28:42
- 南京
- 2022-03-24 14:13:31
- 南京
- 2022-03-24 13:32:32
- 南京
- 2022-03-24 1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