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看多了,就会有“对比”——哪些通报比较真诚透明,哪些通报笼统含糊等于没说。
据“道真公安”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17日凌晨,贵州道真公安机关针对网传一女性被殴打事件,立即开展调查,已于17日13时前将韩某、李某、顾某等6名涉案人员全部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相信看了这个通报的人,多有这样的感觉:信息不解渴。
警方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通报强调:为避免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请广大网友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传播相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
这样的细心关切,是令人认同的。毕竟,案发后,受害人心理上很可能起伏不定,也希望避免被过度聚焦。由此,在警方已经发出通报之后,不传播相关信息,是一种合理要求——前期网友发出的视频等部分信息,带有“举报”性质,当客观看待。出于这样的考量,通报中基本上没有涉及案件的细节。这样一来,受害人确实受到了保护,可是信息公开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了。警方通报确实公开了一定的信息,但和群众的预期相比,可能有一定的“落差”。网传信息称,事件中,是一名长发女子,被多名女子抓住头发,轮流扇耳光。这样的暴力行为令人愤慨,警方及时抓获相关人员,令人欣慰。与此同时,群众非常关心此事件基本脉络,希望得到警方信息公开。群众的知情权,理应得到尊重。
其实,在通报中,在做好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把包括事件内容、性质在内的基本信息公开出来,是履行职责,是对群众的信息需求的积极呼应,并不会造成难以掌控的后果。前一段时间,针对唐山打人事件,有关方面公布了详尽的信息,并进行了相应的答疑,效果如何,不用多言。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影影绰绰、模模糊糊的回应,反而会激发好奇心。如果对事件的由来、过程、后果,群众无从得知。那么好奇心作用之下,有些人就可能会自己找材料、找信息来填补信息空白。无形中,这就容易造成二次、三次传播。
信息通报除了实现信息解渴之外,还起到法治教育和震慑坏人的作用。这也要求信息通报尽可能详实、清晰,不至于让人“猜谜”。希望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越来越到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及时。
现代快报 + 评论员 贰拾柒号
(编辑 周冬梅)
- 南京
- 2022-09-18 21:28:08
- 南京
- 2022-09-18 20:51:37
- 南京
- 2022-09-18 20:50:21
- 南京
- 2022-09-18 2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