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起于实验,兴于先锋!小剧场浪潮席卷南京

谈及“小剧场”你会想到什么?先锋、独立、实验、颠覆、风格……

3月15日至4月12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南京新剧荟(先行版)接连举办。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3场展演带来46部小剧场作品,大量新锐而先锋的作品出现,让人怀想南京小剧场的土壤,也感受到这个春天百花齐放的暖意。

红漆、囚笼、人偶

不烧脑不先锋

人走茶凉,空旷的画室之内,抽象派大师马克·罗斯科将自己的鲜血,掺入红油漆中,奋力一泼,血染大幕,悲壮飞流成河。这是话剧《红色》的最后一幕,也代表了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对先锋的理解。

△ 《红色》

“红色,是视觉效果、绘画创作,也是情感涌动、思想喷发,更是鲜血流淌、生命付出!”王晓鹰在意象化的呈现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辨,他希望观众可以在他的表达中,感受到艺术的传承发展、生存环境,想到艺术与娱乐、艺术与商业,想到艺术与思想、艺术与人格……

△ 《千年一叹》

画室是马克·罗斯科的囚笼,一枚大印,也可以化作金圣叹的囚笼。在昆剧《千年一叹》中,舞台中央的红印,几经形变,成为了囚笼的形状。印上原本刻着“圣叹”二字,字体出自历史上真实的金圣叹手书。

△ 《我这半辈子》

同样是聊逃脱心灵樊笼的话题,话剧《我这半辈子》、话剧《零下十三度》中的“人偶”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穿插出现在主角的“记忆碎片”中,为剧作平添几分悬疑的气息。这就使得整个戏剧的情节发展,在回忆、现实、想象、灵异四重空间情境中交叉,游刃有余。

曹禺、候麦、老舍

“颠覆”大师敢发一些疯

有人说,一流的戏剧尤其喜欢“颠覆”。在先锋中颠覆传统,在独立中寻找本真,是本次小剧场展演的特点,很多非常有名的名著经典,都借由当代年轻戏剧人的创意,脱胎换骨,以另外的样子与现代的观众见面。

△ 《原野》

话剧《原野》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1937年出自曹禺之手的名作,在诞生的八十多年里,反复被改编、重演、解读,创造出一种文化现象。而本次演出的版本跟以往大不相同,它舍弃了原剧本之长,而取其精华,三度上演,形成了三层轮回的叙事结构,新鲜刺激。

第一层轮回很“愤怒”,在怒火中还原了这场复仇事件大概的样貌。第二层轮回重“心理”,详细讲述了这场风波中不予人知的人物情感和选择。第三层轮回没有尽头,层层递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作者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

如果说欣赏《原野》像是做微积分,有层层剥开的快感,那话剧《我这半辈子》像是在读散文诗。这部剧可以看见《正红旗下》《二马》等一系列老舍自传性作品的影子,甚至是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写作目的的自我分析与介绍性文字。它们看似跟老舍的小说与他本人生平相关,但其实是重新虚构的故事。

△ 《降E大调三重奏》

话剧《降E大调三重奏》的处理也有“出格”之举,与侯麦原作相比,导演何雨繁让莫扎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加入了表演。于是,这位莫扎特可“弹琴”调节气氛,可“幽默”插科打诨,并且从某种方面,投射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赛博热、西海岸、新浪潮

年轻戏剧人的独立精神

《降E大调三重奏》还传递出了主创的审美趣味和复古情怀,戏剧的进行非常“法国新浪潮”,从置景、配色到演员的服装……何雨繁表示:“侯麦这个剧本里面对人物有很充分的情感挖掘,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了个人情感的丰富性,而不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为了致敬,他还把候麦电影《好姻缘》的海报也挂在了舞台上。

《原野》主创们的趣味是西海岸的嘻哈。在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特别演出了一段舞蹈,类似于花絮,音乐选的是非常经典的说唱《The Next Episode》。带有戏谑感节奏型和戏剧非常传统的乡村题材相映成趣,年轻的表达令人耳目一新。

△ 《中文系》

 “嘻哈,或者其他一些流行音乐,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像时代的印记,刻在骨子里。”《中文系》导演孔德罡觉得,音乐对创作的影响之大难以估量。他的这部话剧作品还有个副标题,叫“一部赛博悲悼剧”。

 “赛博”是英文Cyber的音译,意为网络的,赛博的世界观是时下年轻人极感兴趣的话题。话剧《中文系》,孔德罡花了很大的笔墨描述这一代人对于科技时代的乐观与向往。

“一个好的小剧场,不仅让创作者有机会去敢于做一些实验、敢于发一些疯、敢于打破一些常规,我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是让观众习惯到小剧场看戏,架构起一种与大剧场截然不同的体验,产生思考,培养热爱。”孔德罡非常期待小剧场带来的精彩。

昨天、今天、明天

107家南京小剧场暴风骤起

回看小剧场的发展历史,先锋与实验的种子早已深埋南京。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电视电影的冲击,全国的戏剧行业都走入低谷。为了自救,南京一批敢为人先的戏剧人,开始了小剧场的探索与尝试,并掀起了一段如火如荼戏剧热潮,被称为“小剧场运动”。

“当时有个百花书场,在新街口的胜利电影院旁边,当评书不景气的时候,就改成了放小荧幕电影的地方。”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余泳告诉记者,很窄的巷子,用煤渣和鹅卵石铺成,比现在的双人沙发宽一点。当时巷口聚满了卖零食的小贩,糖炒栗子、炒瓜子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就是利用这样的场地,南京话剧团办起了小剧场。

小剧场因为过硬的质量,还有好的口碑,形成星火燎燃之势,《天上飞的鸭子》《家丑外扬》《窗子朝着田野的房子》等作品轰动一时。1989年,第一届小剧场戏剧展演在南京举办,更是推动起中国当代小剧场的首个高潮。

△ 《零下十三度》

经过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小剧场深入南京的各个城市角落,文博场馆、园林景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不仅成为人们看剧的新选择,更是无数文艺爱好者成就梦想的舞台。据统计,南京“金陵小剧场”示范性探索有各类小剧场107个,其中有稳定演出团队并常态演出的达到50个。

最近,“总要来趟南京吧”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南京看小剧场,俨然也成了网红的一部分。关于未来,华人戏剧家赖声川有很多话想说,他告诉记者:“我们可以讲成文化创意环境,做出一个生态才行,生态有了,才能‘种’出东西来,才可能‘长’出东西来。”

“我们能够为南京做什么?南京能够为世界做什么?”赖声川感到这可能是南京小剧场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

现代快报+记者  王子扬 宋经纬 李鸣 张文颖

(主办方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