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文 郑芮/后期)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河海大学。该校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俊增介绍,河海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深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40余年间将技术从节水1.0迭代至节水4.0,如今已在江苏、宁夏、黑龙江等全国超1/10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累计实现增产节支超百亿元,仅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就曾超3000万亩/年。
“这项技术研发始于山东微山湖畔,其核心是采用无水层的控制灌溉技术,打破了‘水稻必须泡在水里生长’的传统认知。”徐俊增表示,该项技术应用范围不仅覆盖江苏主要水稻种植市,更走遍全国主要稻区:最南抵达海南松涛灌区,最西深入宁夏引黄灌区,最北全面覆盖黑龙江省。团队在技术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始终注重技术落地时的区域适应性及与当地农艺等措施的衔接,在宁夏针对性地解决了节水与控盐衔接的难题,在黑龙江解决了不同积温带的差异问题。
特别是在黑龙江,过去10余年东北水稻种植面积从1000万亩扩张至近6000万亩,灌溉的水资源需求急剧增加。而河海大学的节水技术恰好解决了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需求,在黑龙江省推广峰值达3000万亩,“要知道全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约4.3亿亩,单黑龙江省的推广规模就如此之大,就为技术覆盖全国超1/10稻区奠定了基础。”徐俊增说。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团队进一步围绕水稻“节水、减灾、智能化”推进全国推广的进程。在江苏,已建成高邮、兴化、淮安、昆山4个示范点,不仅提供了节水的技术指导,还免费向农户提供解决“管水难”的装备,该装备单价从国外的6000余元、国内早期的近3000元,降至如今的1000元,真正实现“农户用得起”;在省外,云南昭通、广西桂林青狮潭灌区也已落地示范项目。“我们希望用技术服务农户,既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又通过便捷的管水装备,切实解决农民灌溉管水的实际难题。”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