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村里来了“宝”,村民都说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村里来了“宝”,村民都说好

——清华大学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婧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来了一位清华博士,叫李久太,初家村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唤他为“久太博士”。

  这位“久太博士”可不一般。他拿过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是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设计者。如今,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地方站长”。

  “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首要的就是人才振兴。”2017年,“久太博士”把自己的设计梦“种”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跟随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来到文登,成为这里的“新村民”——他们给村里设计了图书室、石板路,还帮助乡亲们打开农产品销路。

  “这些清华人,真是俺们村的‘宝’!”眼瞅着曾经的小山村华丽变身,初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汶旭喜上眉梢。

  把乡村的日子过成诗

  在清华学子的乡野实践下,旧貌换新颜的,不只是初家村。

  宽敞明亮的大厅,古朴简约的装修,还兼具茶饮、阅读、观影等功能……走进福建福鼎嵛山镇东角村,一幢乡村振兴大礼堂令人眼前一亮。

  这原是一个废弃已久、散发恶臭的鱼露仓库,村民路过都要捂紧鼻子。2018年2月,一群前来调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给这个临海山坳里的小渔村带来了改变。

  实地测量、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短短9个月,这里成为村中最亮丽的地标建筑,儿童画坊、周末影院等各色活动更是让小渔村活力焕发。

  把乡村里的日子过成诗!初家村、东角村的变化,都得益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

  乡村振兴工作站,是什么?

  “乡村振兴工作站,是一个清华首创、校地合作共建的实体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张弘介绍,2017年10月,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组织师生前往当地进行设计实践,通过改造激活乡村闲置废弃房屋打造实体乡村振兴工作站,满足办公、住宿、培训、会议、展览等功能,引导师生扎根乡村开展长期驻点服务。工作站建成后,一般采用学校、地方政府、企业联合运营模式,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助力乡村振兴的服务平台。”

  广袤乡村中,一幢幢破败老屋以工作站的形式重获新生。

  在重庆荣昌,废弃的民房经设计修复后成为村民们休息娱乐的“乡村客厅”;在江苏南京高淳区高岗村,有着大片落地玻璃和木质元素点缀的两层楼建筑同样由危房改造而来,成为“网红打卡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清华大学已在全国16个省市设立25个工作站,已正式建成启用12处,在建3处,累计组织265支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支队、带动清华及全国60余所高校的2800余名师生参与乡村公益服务。

  让振兴的种子扎下根

  “想了解清华大学定点帮扶南涧县的扶贫事迹么?想看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运营情况么?想听听公益项目‘奶奶的鸡汤’背后的暖心故事吗?”在一场带货直播上,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南涧站两名站长程正雨、俞逸晨对工作站的事情如数家珍。

  “奶奶的鸡汤”是工作站联合南涧启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的公益扶贫鸡苗发放项目。针对有养殖意愿但缺乏养殖技术、初始资金和销售渠道的贫困户,项目为他们免费发放乌骨鸡苗3700余只,开展技能培训与跟进指导,使50余户贫困村民直接受益。

  乡村振兴工作站,能做什么?

  不只是村民共同活动的场所、乡村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还可以更具开放性和长效性,助力驻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利用工作站,为乡村振兴持续“造血”,这成为清华人新的乡野实践。

  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福建闽清站依托“乡创+”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工作站与当地“众创空间”融合发展新模式,孵化出“一榄情深”“水木时光”等4个地方特色产业项目。

  集聚乡村人才资源,重庆荣昌站开展“夏布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讲解夏布文化、传授制作工艺等,培训近100名夏布工匠,助力当地提升工匠技艺,传承夏布文化,储备工匠人才。

  发挥文化传承作用,黑龙江宁安站挖掘独特的响水大米文化,在工作站设计中融入稻米手工作坊元素,将学生交流研讨、村民公共活动、工坊手艺培训与游客参观融为一体,打造“乡村振兴工作站+上官村稻米工坊”的乡村农业旅游综合体。

  “如今,乡村振兴工作站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是村社建设‘议事厅’、文明宣传‘新橱窗’、美丽乡村‘创造社’,还是新型技术‘试验田’、基层治理‘桥头堡’、乡村体检‘诊断室’、社会资源‘聚宝盆’、乡村建设‘规划所’、创新创业‘孵化器’。”张弘说。

  令年轻的学子俯下身

  改变,不只发生在乡村,还发生在青年学子心间。

  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建设,一次次跟随实践支队前往山东文登开展调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三学生牟蕙对如何做一名好建筑师、不“闭门造车”有了更深的体认:“和乡亲们聊天,我们一步步了解和贴近他们真实的生活,更明白了如何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完善项目方案。”

  “‘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让同学们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村民的生活,在乡村建设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将使他们对国情民情有更深的认识,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发挥清华学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程正雨说。

  服务乡村振兴的公益行动,也成为清华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引导同学们把青春挥洒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

  他们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课学习小组,与基层党组织持续开展“结对子”共建活动,带动基层组织生活“活起来”;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他们还组建乡村振兴实证研究兴趣小组,为师生提供乡村一手实证资料与专业研究的平台,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

  张弘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实施的这几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俯下身来,亲近和热爱这片土地:“引导青年学子理解和认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并且愿意投身这个伟大事业,其中产生的浸润人心的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1日 04版)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