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悠久自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一支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影响与声誉、使人类文化保持多元性与丰富性的东方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赓续绵长意义重大。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乘着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东风”,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落实,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正当其时。
摸清文化资源“家底”。要管好“家当”,首先必须摸清“家底”。自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以来,我国积累了大量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等丰富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化数字化“家底”。基于此,从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上升到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需要从“零”起步,而是要做好“化零为整”。要全面摸排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数据、文化生产机构自建的数据库、民间文化机构积累的海量数据等“家底”,通过“冰山一角”深挖海量文化资源,并将零散的宝贵资源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为文化数字化提供丰富内容。
打牢基础设施“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地基”就是数字化平台,没有平台支撑,文化资源就会成为散落的“珍宝”。要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打通文化数字化的“大动脉”。同时,要广泛整合文化资源,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打通“数据孤岛”和“信息烟囱”。
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中华文化是“活”的文化,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珍藏在博物馆里,是很难得以传承,历久弥新的。现实生活才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传承阵地。推动文化数字化就是推动文化资源“变现”、连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要在盘活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激活文化消费,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扩面”“提质”,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以丰富优质的“供给侧”激发文化消费潜力,以更强的消费活力助推中华文化走进生活、走向未来。
把严数据安全“闸门”。数据安全是文化数字化的首要问题,特别是涉及文化基因数据,一旦被窃取,民族的历史文化就会被改写,必须像保护生物基因数据安全一样,把严文化基因数据安全的“闸门”。要安装监管“摄像头”,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要架好执法“高压线”,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倒逼各责任主体守好安全底线。要织密产权“保护网”,完善并落实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以法律守护安全。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以数字化技术全景呈现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屏对屏”中走进现实、点缀生活、温润人心,中华文化必将在内化传承中赓续绵长,照亮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艾佩韦)
- 热点
- 2022-05-24 17:08:10
- 热点
- 2022-05-24 15:59:53
- 热点
- 2022-05-24 15:59:22
- 热点
- 2022-05-24 15:58:51